“杀妻藏尸案”的主角朱晓东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案件虽然宣判,尘埃似乎并未落定。除了留给两个家庭以无尽的痛苦,世人也在发问黄安琪:生活中尤其是婚姻中,该如何免受“杀妻藏尸案”之类的伤害?

黄安琪:生活中该如何免受“杀妻藏尸案”之类的伤害?

1黄安琪、“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

黄安琪:生活中该如何免受“杀妻藏尸案”之类的伤害?

“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悲哀”。这句话对于很多人再熟悉不过,但是有统计表明,不幸的婚姻也有一个共同点——从恋爱之初就不被父母看好黄安琪!

黄安琪:生活中该如何免受“杀妻藏尸案”之类的伤害?

“杀妻藏尸案”的细节披露后,人们才得知朱晓东黄安琪、杨俪萍恋爱之初就不被杨家父母所接受,执意反对,却得到女儿决绝回答: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就终生单身……

面对一些知情人“这个男人不靠谱,喝酒打人,和很多女生有着暧昧关系……”的告诫,杨俪萍依然决然地走进了婚姻黄安琪。而且没办婚礼,“穿一条破牛仔裤”就进了朱家门,原因是朱晓乐是单亲家庭,经济条件不好。

回头来看,朱家父母面对独女一无反顾的婚姻选择,只能被迫接受,而所能表达的无声抗议,或许就是没有如其他家庭嫁女时,风风光光的操办一场婚礼吧。

老话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尤其在嫁女这件事上,父母的眼光可能会大于单纯的爱女。父母走过自己婚姻的旅途,对婚姻生活有更成熟认识,为避免爱女重蹈覆辙,会以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做出判断。从这层意义上讲,“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自然不会幸福。

2、流传千百年的“门当户对”有没有道理

审视朱晓东、杨俪萍两家我们会发现,他们不算传统意义上“门当户对”的婚姻。杨家父母都是公务员,经济和文化水平保证了杨俪萍从小就衣食无忧,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当老师,月薪万余元,她的社会关系简单,心智单纯,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反观朱晓乐,跟着母亲生活,单亲家庭的孩子本身性格就容易出现偏差。缺乏父亲严格管教的朱晓东,在走向社会后“爱喝酒、爱打架、爱风流,身上有痞子气”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他的工作则属于劳动密集型,月薪4000多元,在一线城市的上海,这个收入确实不高。

很多追求爱情自由、“有爱就有一切”的年轻人,常对婚姻双方要“门当户对”的说法嗤之以鼻,有爱饮水饱,孰料婚姻中“除了爱情,还要有面包”;除了“拥有面包,还要有相似的灵魂”……当然,这一切只有走进婚姻后,年轻人们才会恍然大悟。

所谓“门当户对”是指男女双方家庭的价值观、世界观相匹配,须知:婚姻其实是两个家族的结合,并不是两个人的单纯结合。两个家族的和谐取决于水平大体相当的文化、经济水平,有赖于社会背景、生活喜好的相似。

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一方对另一方产生心理歧视、心理压力。反之,男女双方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很难和谐,在情感交流、待人交友、生活习惯上很难合拍。

3、渣男为什么总会吸引乖乖女

婚后两次出轨;疯狂透支、盗刷妻子的信用卡;“杀妻藏尸”后依然旅游休闲并与女子开房……对此,有网友疑问:朱晓东的渣男行为,应该不只存在于婚后,难道婚前杨俪萍没有发现吗?他们的恋爱时间有2年,朱晓东怎么会一直隐藏的那么好哪?

其实,杨俪萍与朱晓东的最终结合,恰恰是人格吸引的结果,也就是说,乖乖女杨俪萍被朱晓东的渣男人格所吸引了。人性的特点是:别人的总是最好的!多数乖乖女都是因为自小生活太平淡、太顺利,而渴望放飞自己、追求自由。从杨俪萍决绝回答父母不看好这段婚姻开始,她实际上已走向了不归路。

因为在杨俪萍心里,朱晓东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人格特点,正是她自己渴望得到的,所谓中“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因为自己无法得到,只能通过与朱晓东的结合而间接得到。这就是乖乖女杨俪萍走过的情感之路。

当杨俪萍婚后发现,一切并不是想象的模样,朱晓东2015年婚内出轨事发并写下保证书,2016年8月再次婚内出轨(按朱晓东说法杨俪萍尚未知情)。对待这样一个颇有几分帅气的丈夫,杨俪萍只能以要求查阅手机短信、微信的方式来监控自己的另一半。

甚至于杨俪萍发出“这不是演习,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婚姻保卫战宣言。朱晓东也在无奈中写下这样的保证书:

“保证只有你一个,保证再也不和别人发消息,不会和别人联系,手机每天都可以给你看,手机记录随时可以去拉,每月一号。如果有,烧炭,在家里,一起死。”

似乎,这场婚姻保卫战的第一回合是杨俪萍获胜。但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结果最终使两个人婚姻质变,于是杨俪萍提出离婚,于是“住什么酒店、坐什么火车”这种小事就充当了一回导火索!

朱晓东在写下“烧炭,在家里,一起死”邪恶念头时候,这个导火索就预埋了!只需要一丁点火星就能燃烧。渣男走向自我毁灭之路,乖乖女用生命给了世人一个告诫:

生活中尤其是婚姻中免受“杀妻藏尸案”之类的伤害,乖乖女一定要坚守三条原则——

要牢记“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的婚姻法则;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结合,“门当户对”依然是必要选项;

所谓“性格互补”有时真不如“性格合得来”更安全。

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