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秦昭王赐死的野王结局。
白起是战国时代秦国的大将军野王结局,历大小七十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纵横沙场三十多年,攻占六国城池大小约90余座,歼灭的六国军队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65万。并且一生从未战败过,并且经常是以少胜多。可以说秦国后来一统六国,白起功不可没。
但就是这样的一代战却被赐死野王结局,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长平之战后野王结局,赵国国都被白起所围,形势危急万分。赵国派苏代去游说秦国的相国范睢。苏代提醒范睢:“白起若是攻下了赵国,您的地位将不保啊。况且白起脾气您是知道的,您能和他很好相处吗?”范雎被他说动心了,便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乘机说:“赵国已经很衰弱了,不在话下,不能对秦国产生威胁了,何不劝秦王议和,这样可以剥夺白起兵权,您的地位也可以稳如泰山了。”秦昭王很容易被范睢说服了,与赵国议和,召回了白起。
白起眼见马上要攻破赵国国都, 谁知秦王强令退兵,心里自然不爽,但又不能违背命令,只能退兵野王结局。到了第二年 ,秦王又出兵攻打赵国,正赶上白起生病,便派王陵为统帅,谁知赵国军民同心协力,秦国没有占到便宜。白起病愈后,秦王便想让白起代替王陵,但白起心里不痛快,“当初攻破赵国都城指日可待,人们却让我退兵,错过了最佳时机,现在赵国不好打了,你们又让我去,这不是戏弄我吗?”再加上秦昭王与白起之间早有积怨,白起又心高气傲,便称病坚辞不去,他还以时机未到向秦王建议退兵。在那个时代敢和国君唱反调的人没有几个,秦王说服不了白起,便派相国范睢去请,但白起还是称病推辞。白起敢这么做,说明了两点。一是白起心高气傲,有个性。二是他与秦王之间的积怨已经很深了。
后来秦王又另派人代替王陵攻赵,最终被诸候联军所败,伤亡惨重。白起知道这个消息后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的结果怎么样呢?”秦昭王听后恼怒万分,便强令白起率兵,但白起仍称病拒绝。因为白起功劳太大,秦昭王没有杀他,便将他流放国都之外,在白起欲回到家乡时,范睢站了出来,他向秦昭王说了一句要了白起性命的一句话:“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将来必是秦国的祸害。”秦昭王便派人追上了白起,赐他一把剑,白起最终自刎而死。
表面看,白起是被范睢那关键的一句话害死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白起这个秦王的下属,屡次与作为老板的秦王顶撞, 还在老板犯错的时候妄加批评,说风凉话,这种人怎能让老板喜欢呢?如果他能在领导面前摆正态度,或许下场不会那么惨。
长平之战如果中途不换将,一直任用廉颇,能否战胜白起,需要根据后续赵国可能采取的措施来决定。赵国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措施之一——单纯的白起攻、廉颇守,最可能的结果是赵国耗不起,而主动撤退放弃上党。根据史料,秦将王龁与廉颇互攻时,廉颇连败,不得已在丹水之东筑起壁垒坚守。也就是说,如果对攻,廉颇不是王龁的对手,更别提白起了。
如果这场战争还要打下去,只能廉颇死守,秦国强攻。由于廉颇善守,秦国短时间奈何不了廉颇。
但战争最终拼的是消耗,是综合国力。秦国自打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快速增强,特别是到了长平之战以前,秦国不仅拥有关中、巴蜀、汉中产粮区,而且攻破了楚国许多城池,韩、魏也割了不少地方,所以秦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赵国。特别是军粮,秦国可以从大后方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而赵国显然没有那么多积聚。这方面赵国没办法再持久对垒。
除了粮食,还有人力资源。秦、赵双方都投入全部兵力,人力资源双方都枯竭,赵国14岁以上都征兵入伍。秦国稍好点,但是河内郡征兵年龄也下降到15岁了。其它地方还是正常征兵。所以人力资源方面,秦国稍好点。
通过上面简单分析,如果不更换廉颇,赵国的综合国力无法支持持久作战。最好的结果是赵国不能支撑时主动撤兵,放弃上党,全军退回赵国,保存有生力量,以图更持久的战略相持。
措施之二——白起攻,廉颇坚守,赵国通过外交途径合纵其余五国派出援兵救赵,那么秦国将大概率战败。赵国与秦以外的其它五国合纵,这在长平之战开始后不久、赵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赵国的虞卿就提出这样的建议,可惜赵孝成王没听。
秦赵长平之战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再耗下去赵国肯定不支,韩魏楚燕这些国家是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的,如果这个时候,赵国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合纵成功,那么赵国拖住秦国死耗,其余五国奔袭秦国,或者从其它方向进攻秦军,那么秦国大概率是要失败的。
因为当时秦赵双方是决战,双方的兵力都已经使用到极限。秦国只是在后勤供应方面占优。如果六国合纵形成,其余五国或五国中的一两个国家出兵,就会形成一股生力军,相当于赵国多了一支或多支预备队。
这一支或多支预备队一旦投入战场,秦国无法分兵对抗。秦国战败难以避免。
长平之战后,秦国又攻邯郸,这次信陵君窃符救赵,楚国也出兵救赵,秦国就败了。
措施之三——白起攻,廉颇守,五国观望,结果是廉颇战败,但不会发生降卒被坑事件。假如廉颇不更换,继续坚守,秦国也换上武安君白起。但赵国合纵外交失败,其它五国不愿意出兵。那么根据上述分析,赵国综合国力支撑不起旷日持久地消耗,失败也是必然的。
如果赵国主动撤退,那么就是措施之一说的结果,丢了上党,但保存了有生力量。
如果赵国不主动撤退,而是死战,最后在战场上被打败。那么赵军还会付出一部分的伤亡代价,但以廉颇的能力,不会发生大规模投降事件,赵国有可能在付出20万左右伤亡的代价后,丢掉上党,甚至还有可能丢掉一部分赵国自有的城邑。但能保存部分有生力量,使得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放缓。
综上分析,赵国取胜的唯一机会,就是廉颇拖住秦军,赵国外交上实现“合纵”,六国合力抗秦,秦国大概率失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