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亦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春秋笔法的意思。大多认为由孔子首创,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成语词典上对“春秋笔法”的解释是:“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秋笔法的意思:什么叫做春秋笔法,能不能举些例子?

春秋笔法的意思:什么叫做春秋笔法,能不能举些例子?

该词出处为《春秋》。《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笔法的意思,相传为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倾向,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直接的点明褒贬。

“春秋笔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笔法的意思;西汉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而晋代的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他的著作《春秋左传集解》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微而显”——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春秋笔法的意思。”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鲁迅先生意在表明“意志是强的,思想美丽”。

在中学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以“相如”称呼,而单在“引赵使者蔺相如”中用了“蔺”这个姓,就体现了秦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要得到玉璧的心态春秋笔法的意思。

“志而晦”——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文字简约,但表达的意思却很含蓄隐晦。例如《周语下》中对于杀的描述:“鲁侯归,乃逐叔孙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 “杀”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有罪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弑”下杀上之义,其本义为臣下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对象只能是人不能是物;“诛”在古籍中通常是杀有罪之人,可以是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还可以解释为羞辱。虽然只是一个字,但差别是巨大的,内涵相当深刻。

“婉而成章”——委婉,避讳。一指语言表达方式婉转委屈。比如《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中邹忌以自己的外貌作比喻,劝谏齐王要透过表象、虚心纳谏,注意了方式方法的婉转迂回,最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另一方面表现为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另外还表现在措辞委婉上。

“尽而不污”——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惩恶而劝善”。——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例如:《五人墓碑记》对被杀五人应在历史留下印记,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而魏忠贤却以“魏阉”、“大阉”来称呼。

“春秋笔法”作为一种史学上的笔法,后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运用在各种文字体裁上,如诗歌、小说、议论。如今还被运用到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要理解《红楼梦》的春秋笔法,首先得了解什么是春秋笔法。只有清楚春秋的笔法内容,才能看出《红楼梦》怎么作用的。若自己都不知道,何谈理解?《红楼梦》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说起惜春画画,就是因为刘姥姥的一句话,贾母给惜春一个任务,就是把大观园画下来。她们姐妹们中,只有惜春会画画。薛宝钗说得头头是道,很在行,没见过她画过一张。

提到惜春画画,林黛玉开玩笑笑话刘姥姥是母蝗虫,引得众人大笑。唯有薛宝钗,说道

世上的话,到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识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的取笑,更有颦儿这张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摄其要,删其繁,再加上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这里,薛宝钗也提到”春秋”法子。

春秋笔法指在宣传上注意褒贬。资料记载,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的《春秋》的记录上的添加,“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的《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春秋“春秋”法原出处《史记 孔子世家》其笔法有三: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薛宝钗说起惜春画院子也是这个意思。画画不像眼睛看到的院子,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一定要有距离感,立体感。若照实处话,一定不讨好。要看纸的大小,画中的景物该近、该远、该大、该小,分主宾次序,该添加的、删减的、隐藏的、突出的,都要算好一定的比列,这样的画,这样才是画画。

薛宝钗运用的就是“春秋”法子。

《红楼梦》这部书运用的“春秋”法子,就更明显突出。《红楼梦》设计整体的线索,就是贾家家族的兴旺到衰败的过程。然后把家族衰败的过程,设计在几年的时间中。故事主要的情节,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索,以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为副线索,一直发展到小说结尾处(当然,《红楼梦》后四十回与作者前面埋伏的线索有差别)。其中细写的地方是,闺阁中日常生活的现象,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身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和交集。阴线是贾家大族背后皇家的权利,从掌权到败落的过程。

作者在宏大的《红楼梦》中,手法处理结构特别高级,可见熊胸有丘壑的能力,才能收放自如,举重若轻。

作者以与贾家有点瓜葛的冷子兴的口中,介绍贾家主要成员的社会背景和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脾气性格。虽然还没有读,对主要人物,已经有大致的了解,这是“春秋”法中的添加。在描写主要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用“春秋”法的细写。

“春秋”法减法的隐写的部分,也有好多处。比如秦可卿的死,作者写得欲言又止,反而让读者浮想联翩,不得要领。关于贾元春的死,因为牵扯皇权和“文字狱”也是用“阴”法描写。

这么一说,《红楼梦》中运用“春秋”法的地方,就好理解了。作者的用心良苦,读者也就能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