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于丹论语,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其实不仅仅是于丹,几乎所有曾经在《百家讲坛》这档节目上露过脸的“专家”后来或多或少都被人诟病。

实话实说,既然是“百家讲坛”,就必须能够容忍各种不同的风格和学术研究重点于丹论语;从这个逻辑思维出发,于丹当然是“懂”《论语》的那个人。

于丹不仅仅“懂”《论语》,而且还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语录加工烹制成了“心灵鸡汤”于丹论语;当初凡是喝了这碗汤的听众应该知道它的滋味。

换句话说于丹论语,于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把《论语》中传达出来的“正能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在《百家讲坛》这个平台上传播开来,也是一家之言;

当然于丹论语,于丹所讲的内容也应该和那时的“国学热”有很大的关系,说不准也是电视编导的授意。简单说,于丹讲《论语》,那是她个人的理解,学术自由无可非议。

如同足球比赛,于丹在“上半场”的表现可圈可点,人家可是当年的网红,圈粉的大卡;她主要是在“下半场”没有把握好自己,人设崩塌;用一句套话,那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个人主义膨胀;学术可以与众不同,但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守相同的底线;也不知于丹下了《百家讲坛》以后是否能够铭记孔子的教诲: 吾日三省吾身?

如此说来,于丹不过只是懂了《论语》的皮毛,根本不知道儒家学说的真谛。

回答问题前,得先问两个问题:一是读过《论语》没有?二是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没有?

《论语》离现在己有250O年左右,从汉代到民国,都有许多大学者在解读。每个时代对《论语》的解读都不尽同,而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说是当今集大成者,她是在国家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和“读经热”的大背景下,走向《百家讲坛》的。不管你承不承认,于丹解说《论语》的影响力,当今无人能及。

自宋代开始,科举出题基本没离过四书五经的范围,这使得《论语》成为中华文脉得以传承的最大功臣,从这个角度来讲,于丹讲论语,是在做一件传承中华文化的美事,不应受到这么多指责。

再说于丹对《论语》的讲解。她把一位25OO年前圣人的话(十二章)归结于七个方面来讲解,使当今的人能听懂,有感悟。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只要有一点的文化良知,就不该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她。

于丹讲《论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宽泛的知识结构,是万不可行的,因为她站在央视的讲台上。我不相信还有第二个人能把这个古籍说得这么明白晓畅。

于丹讲《论语》,并没有脱离论语本身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她讲“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都在引用《论语》的原文,用历代文豪大家的原文来佐证她的论点(如陶渊明,苏东坡的诗),用小故事来延伸她的论点,或庄或谐,云轻水清,收放自如。你若骂她,得比她有本事才行。

说于丹打开了“心灵鸡汤”的魔盒,使现在的文章充斥着“毒鸡汤,瘟鸡汤”。这真是错怪了她。记得央视播《百家讲时》,总有一些“话外音,心灵感悟”之内的东西,那才是鸡汤,而说这些话的人,根本不是讲坛上的于丹。把一个那么大的传媒平台做的事,要一个小女子来承担,这真不是君子所为。

现在有个怪现象,以骂公众人物为荣。要是谁犯了一点错,就群起而攻之,踏上一只脚,恨不得他永世不得翻身,还要刨他祖坟,骂他亲友。不能因为于丹被北大学生轰下台,不能因为于丹在国外摆了架子,就说她讲《论语》也是条大罪。不偷不抢,不贪不黑,凭本事做学问,过生活,何罪之有?

看到前面的回答中有这么一句话“于丹错在出名”,我很是赞同。如果她只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讲课,估计不会有这么多人批评,可是猴子一旦在树上爬高了,免不了就露出了红屁股。

西方有句谚语,“魔鬼也会引用圣经”。一个人如果定位是学者的话,那么是应该“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呢?

如果为了得到主流的、官方的认同、支持和推广,那么政治正确是最好的一个选择,用被阉割过的孔子或庄子的言论来将一些社会问题和而谐之。

还有一点,能够迎合众人的需求,也是一条推广自己的途径。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得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但我等凡人,做不到。当今又是一个崇尚成功(事业有成赚大钱)的世界,好多人又只能临渊羡鱼而无退而结网的机会和能力,自然内心焦躁,急需鸡汤润养。另一群功成名就的人又想找写文化来装饰一下自己,什么禅修、茶道、太极、国学……反正只要能掩盖资本的原罪和一身得铜臭就行。这时,那些能提供文化快餐的人自然应运而生。而那些书呆子、老学究是没有能力玩这个游戏的,他们不会与时俱进。可悲!究竟是什么可悲呢?

瞄准了当前局势和市场的需求,设计一个可以蛊惑人心的命题,然后到古人的书中断章取义的挑几句话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这中做法,好听点叫“六经注我”,不好听就是“魔鬼必要时也会引用圣经”。饱读诗书有时不是好事,因为一旦这个人心术不正,那么他或她饱读了的那些诗书会变成毒药外面的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