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黄河老腔起源于黄河岸边,由黄河码头船工喊号子演变而来,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杨小莉。在表演现场,黄河老腔表演艺人们的演奏婉转悠扬、铿镪激越,演唱慷慨激昂,表演眉飞色舞,尤其是猛烈敲击木凳子的艺人那忘乎所以、尽情发泄神态让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场上爆发了阵阵掌声。浓郁陕西地域特色的表演形式为观众献上了一场洋溢着泥土芳香的陕西农民摇滚乐,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潼关黄河老腔与华阴老腔有什么不同吗?听起来有什么区别?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县市,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杨小莉。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潼关黄河老腔与华阴老腔有什么不同吗?听起来有什么区别?

华阴老腔分阿宫腔和弦板腔两个大类杨小莉。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该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据老艺人段天焕回忆,清嘉庆、道光年间,阿宫腔已由礼泉传播到渭北一带,演出的剧目有《范雎相秦》、《玉瓶赠金》、《祥麟镜》、《四贤册》等。与原秦腔唱调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艺术效果,遂取名“遏工小调”,艺人们称为“遏工”。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又相继出现许多皮影班社及名艺人,演出剧目主要有《滚龙床》、《红拆书》、《铁冠图》、《艘孤》、《清河桥》等。阿宫腔的特点是娴雅婉转,钢劲有力,缠绵激昂,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1940年前后,由于国民党政府黑暗腐败,加之连年遭灾,阿宫腔戏班相继解散,仅有段天焕一个戏班艰难地挣扎到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富平县人民政府为抢救阿宫腔剧种,组织以段天焕为首的老艺人成立民乐皮影戏社,积极进行演出活动。1958年又将富平县三团改为富平县阿宫剧团,创作、改编、演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玉瓶赠金》、《女巡按》、《锦香亭》、《王魁负义》、《四贤册》、《白蛇传》、《翰墨缘》、《金鳞记》等传统戏及《鸡毛信》、《雷锋》、《红石钟声》、《八一风暴》、《三姑娘》、《两家亲》等现代戏。并于1961年赴京进行汇报演出,受到戏剧专家及观众的欢迎和喜爱。阿宫腔的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已经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六百余本。剧目的唱词浅显朴实、生活气息浓厚。取材于历史的剧目,大都为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荒淫无耻、残忍凶暴以及批判卖国求荣、表彰民族气节的戏,如《七箭书》、《重耳走国》等;取材民间故事的剧目,多为反映伦理道德、男女爱情、抨击忘恩负义与颂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清官戏,如《西厢记》、《金鳞记》、《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取材现实生活的剧目,大都是抨击恶势力和恶少劣妇的讽刺喜剧,如《三婆娘顶嘴》、《屎巴牛招亲》、《打锅》、《抹牌》等。阿宫腔角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表演基本沿袭了秦腔程式,并采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动作,显得独特别致。同时,在表演上有塌城、剑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阿宫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杨小莉。声腔分欢音与苦音。欢音表达明朗、轻快的情绪,苦因表达悲伤、凄楚、怀念、愤慨的情感。其唱腔保持了阿宫腔腔调,惟净角揉入眉户某些曲调;旦角又吸收了碗碗腔行腔技巧,突出阿宫细腻、婉转、刚柔并济的特点。唱腔板路有[二六]、[慢板]、[二倒板]、[箭板]、[一叠腔]、[三不齐]和单句送等;常用的曲牌有[一起清雪]、[迁仙客]、[春宴开]、[点绛唇]等。伴奏乐器以板胡替代原二股弦领奏,增加了音响效果;武场面以梆子击节,配以鼓板、牙子、小锣、绕钹、大号等。阿宫腔自搬上舞台后,先后培养出党碧侠、权立民、傅新考、刘宝琴、李珍珠、赵云侠、周正中、雷天民及送彩萍、暴建玲、李玉玲、刘立萍、王会利、康小利、杨小莉、郭民荣、冯碧茹、傅全冬等优秀青年演员。“弦板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咸阳、乾县、礼县、礼泉、兴平、宝鸡、凤翔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地区。据说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间流传。唱腔有“慢板”、“紧板”、“滚板”、“气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剧目有500多本,现已整理出350本,武戏较文戏多,除“三国”、“列国”等连台本戏外,也有《碧玉簪》一类才子佳人戏。

潼关黄河老腔与华阴老腔有什么不同吗?听起来有什么区别?

弦板腔皮影戏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互相兼顾,音乐形式比较单调,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二次板”与紧板更似说唱性的“板壳子”杨小莉。其相同板式的“板头”和“放板”后的长过门,多为同一主体曲调的加花变异,句中的小过门,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复变化和延长。弦板腔板式有10多种,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此外,使用较多的还有“紧板”、“滚白”、“撇板”等。“气死人”(即“阴死板”、“提头”等)实际是变化局部唱腔的正板;“伤音子”是在紧板的首句加上拖腔,基本属于带字叫板的唱法。其余的“尖板”、“二六”、“三不齐”、“三偕一”、“七偕一”等,都是短暂插入性板式,很少单独使用。弦板腔的唱词,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也有6字句、8字句和9字句的。其音乐伴奏,除部分模拟唱腔或衬托节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过门,宛如曲子戏的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主击节作用,所以唱腔清新晰,雅而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