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答!
四书五经具体是指: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都有什么。
四书五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世之宝,应该是都重要的,我年轻时就有读,现年老了还在读,越读越有味四书五经都有什么。
四书五经是千百年来历代读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四书五经都有什么、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有重要作用。宋赵普熟读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那是自谦之说,赵普怎可能不读四书五经呢?读书破万卷,大笔才有神,用功用心学,广闻博取,学贯中西又有精专,成一家之言才是学而致用。读通读懂都觉得重要,不去读,或读不懂弄不通,就谈不上重要了。
四书五经的哪些内容、思想、判断还能为当下所用四书五经都有什么?还能推广?
这个问题提得好四书五经都有什么。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最著名和重视的经典著作,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周易》《尚书》《礼记》《诗经》《春秋》。四书五经一共是九经,实际上,古代读书人到宋以后,总共要读的儒家经典有十三经(包括《孝经》《尔雅》《乐记》等书,《春秋》有《公羊》《谷梁》《左传》三传,《礼记》有《礼仪》《周礼》《礼记》三书)。
如果要回答四书五经的哪些内容、思想、判断还能为当下所用?还能推广?我觉得这问题提得太大,可以说,没有一本很厚的书,是很难回答完整这一提问的。不过,笔者在此只能以最简略的归纳法,浅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书五经能在当下还有所用的内容、思想和判断,我觉得可用以下一些字来概括。
德,即品德。这个字最早在《周易》中已出现多次。现在还可以运用推广。如《周易》恒卦【经文】九三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这里两处都阐明了保持品德的极端重要性。德字的含义,后来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更有了超常的发挥。儒家的孔子孟子等学说中,也对德字含义有过传承发挥。
孚,即诚实之意。在《周易》中出现过42次。如《周易》益卦九五,“有孚维心,亨,行有尚”(译文:只要内心有诚,就凡事顺利,所作所为都有很高成就)现今来说,孚字我们很少用了,但诚字从孚而来,当下就仍值得很好推广运用。
道,即大道,在《周易》中最早出现。如《周易》随卦九四:“有孚在,道以明”。这是明确说,有孚存在,道就彰明。由孚而生道,亦是哲学上的一种最早创新观念。道的学说,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也更有过超常的发挥。而儒家的孔孟学说中,对道字含义都有过重要的传承和运用。如《大学》《中庸》中强调中道、中庸等思想,就是很大的发挥。大道至简、中道的不偏不倚和公正思想,中庸的处世法则等等,在当下也仍是可推广运用的重要理论。
诚,即诚实、诚信。这个字在四书中多处出现过。《中庸》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的名句。孔子亦有“言而无信,莫知其可”的告诫,都是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而诚信的理论思想,在当下的社会,由于道德的滑坡和缺失,在民众中进行普及推广教育,更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即孝心、孝敬。四书五经中关于孝的论述不少,尤其《孝经》提倡,凡人都要有孝心。“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四书五经中关于孝的理论思想,当下来说,也应有选择地推广运用,除了十分愚忠愚孝的理论已不合现代时宜外,其余合理的孝道理论我觉得都应大力提倡学习和运用。
仁,即仁爱。“仁者爱人”。这是孔子《论语》学说中的一个核心精髓。什么是“仁”?孔子对“仁”的概念在《论语》中曾有过多次提及和解释。比如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第十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第十五》)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那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对于当下的社会来说,提倡仁爱的思想也很有必要。现代人也可以这样理解:“仁”的最简单的含义其实就是对人要友爱、尊重和富于同情心。就是要关怀互助并平等待人。如果把“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升到做高尚之人的境界,那就可以说,这推广的古代理论,便会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关于四书五经的内容,其它还有很多,如有关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字义的理论学说、思想和判断等等,现在都还有实用价值,而且大有推广运用之必要。如果详细写来,我怕一本书也难说透彻。所以,限于篇幅,在此我就不一一展开回答了。期望读者看了这篇问答,能在留言区再展开讨论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