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演谁都一个样阎锦文?
——好好论论这个理
一、关于陈道明的戏路宽度问题:不是戏路最宽,但也绝非单一阎锦文。
首先,陈道明确实不是戏路最宽的那一路男演员(譬如国际影史上以百变著称的“变色龙”达斯汀.霍夫曼);其次,作为职业演员的陈道明事实上从未放弃过拓展角色类型、戏路宽度的努力阎锦文。他从艺至今30多年(1984-今日),大概演过50个角色,其中电视剧为主,31个;电影较少,18个;话剧,1个。
关于陈道明的表演阎锦文,最为大众熟知的一句谬论是“陈道明演谁都一个样”,事实上,还不须看“视帝”陈道明的主要成就领域——电视剧角色,单看他的18次电影演出,便可知陈道明真可谓是“百人百面”:
从正反角色看:正面有知青连长曹铁强、锄奸科长许志、外交官顾维钧,反面则有日本军官笠原萧、汉奸丁默村,“无间道”则有卧底警察“沈澄”、国军中共方卧底阎锦文阎锦文。
从高下阶层看:高层有蒋介石、秦始皇、同治帝、周瑜;中层有顾维钧、阎锦文、王德清(不是官员就是军官);底层人物则最多,陆焉识为劳改教授、旭为画家、满天红为皮影艺人、乌长安为八旗子弟、许志为小科长、曹铁强为小连长……
从性格差异看:曹铁强、许志正气阎锦文,鬼子军官笠原萧有人情味人性化不脸谱化,乌长安八旗子弟游手好闲,同治帝猥琐好色,汉奸丁默村变态阴险,皮影艺人满天红豪爽大胆正义有趣,外交官顾维钧儒雅正气,秦始皇霸气,画家旭深沉真情,阎锦文酷帅,华定邦神叨叨寻求心理救赎,王德清父爱如山悲情慈父,蒋介石外忧内患心焦神疲,陆焉识儒雅温厚人性光辉……
——可以掷地有声地说:演员陈道明真可谓是“对得起这个职业”,“演一个是一个”,他的演出很好地做到了各具其面而颇具深度阎锦文。
二、关于陈道明是不是“演员生涯后期就定型了/演完康熙就演技僵化了”的问题阎锦文。
好了阎锦文,纵观陈道明30多年前后期表演生涯,他早年有些“不端”的演出,是不是演了康熙之后就一直“端着”、演技“僵化定型”了呢?回答是:绝不是!
坊间不知道为何,冒出来一个通常的误解,似乎还很有市场:“陈道明早年角色多变,康熙之后则僵化定型,路子越来越窄阎锦文。越来越不会塑造人物。”事实上,还不需从康熙谈起,只细细考察陈道明近几年(不妨从2009年开始)的演出,无一不是神貌各异而俱深入神髓:
2009 《刺陵》 华爷,神叨叨的考古学家,因为吃人肉而踏上明为寻宝实为自我救赎之路阎锦文。
2009 《建国大业》 阎锦文,酷帅的国军军官、共方卧底阎锦文。
2010 《唐山大地震》 王德清,悲情慈父阎锦文。(陈道明凭借此演出获得亚太影展影帝。)
2010 《手机》 费墨,一个“老要癫狂”的萌宝,一个看透世事的智者,一个老派传统的文士,一个惧内不举的男人,一个坚守中有妥协、妥协中有坚守的商业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一定典型性阎锦文。
2011 《喜剧的忧伤》(话剧) 审查官,一个因受伤而不得不从战场上下来的不甘的军人,他其实是用审查剧本修改剧本的方式在重返战场收复失地阎锦文。
2012 《一九四二》 蒋公,内忧外患焦于一身的国家元首,疲惫不堪阎锦文。陈道明第二次出演蒋,但与《长征》中演出蒋着重凸出枭雄心机侧重不同,可以说“有重复的演出,但无重复的塑造”!
2012 《楚汉传奇》 刘邦,市井痞气不掩老大气质,好色流氓耍贱之味入木三分阎锦文。
2014 《归来》 陆焉识,历经苦难却掩藏了自己苦难一心只为愈合斑斑伤痕温暖妻子女儿受创内心的可敬的中国老辈知识分子阎锦文。
——可见,揆诸陈道明的表演实际,他绝非“演员生涯后期就定型了/演完康熙就演技僵化了”阎锦文。作为一个职业演员,陈道明从未放弃过拓展角色类型的努力。以上各例足为明证。
三、陈道明区分不同角色的表演“硬功夫”:综合一个演员的各角色形象分析,可以说一句“大话”:陈道明应该是现阶段中国男演员里最重视“形体特征”区分的了阎锦文。
且以“站姿步姿”为例析说阎锦文,
《末代皇帝》里溥仪是急匆匆快步走好似一溜小跑就是烦太监们整天“跟着我!”(切合人物青年好动易躁的特点,又形象化画出其内心世界那强烈的要冲出“黄圈圈”(紫禁城)这个身体和心灵的桎梏的欲望)阎锦文。
《围城》里方鸿渐是留洋知识分子慢悠悠摇摆踱步,爱把手斜插在吊带裤的口袋里阎锦文。
《二马》里马则仁是腆着肚子两手叉开神气活现阎锦文。吃喝玩乐无所不会就是不会置产营生,酷爱装大尤其是在五姨太等他喜欢的女人跟前——那腆着肚子的形态神气简直神了。
《少年包青天》里八王是富贵蕴藉抱臂缓步,宋代王爷文华贵重阎锦文。
《魂断秦淮》里多尔衮同是王爷,却不同于宋代八王的端雅清俊,陈道明以摄政王闲居时的辫发披散加意凸显满洲王爷马背豪雄之气阎锦文。
《北洋水师》、《长征》(军队统帅蒋委员长军校校长蒋校长自然是军人)、《建国大业》里军人是峻挺峭拔健步流星忘不了《北洋水师》里伊东将军海军学校训话握拳振臂的热血沸腾阎锦文,《长征》里蒋委员长戎装披挂一言不发与军士同抬战死士兵的身教“示范”,《建国大业》里阎锦文大步流星走进走廊伸臂推开企图阻挡的卫兵竟是看也不看一个侧眼也不给——
《黑洞》
阴郁黑老大聂总是抄着风衣轻脚“猫步”(步声很轻,生怕惊醒谁),穿过寒冬里灰黑的城市和世界,他自身的黑暗世界不愿人打扰,这个厌世至极的人也不愿自己打扰进别人的世界阎锦文。
《江山风雨情》里病重将崩的天启帝是“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手机》里费老不摸书的时刻简直是一活宝阎锦文,尤其是例行晨练时掉掉胳膊压压腿儿,老不忘盘着外八字步装模作样的小跑,
最值得注意也是最无须注意就能注意到的,无疑是《冬至》里脚步虚浮、外八字脚、微驼着背的陈一平陈老师了阎锦文。“外八字脚”和“微驼着背”这一人物形象特征之鲜明言者已多,这里少有人谈的陈一平虚浮无力的文弱感的那个力道。
但陈道明并非是他演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明显的站姿步姿特征阎锦文。更大多数的角色,如祝月、小林、宋建平、林啸民、吴家祺、刁德一、潘雨亭、周德明、王德清……,并无较为明显的包括站姿步姿在内的特色形体特征。而另一方面,陈道明善于在站姿、步姿上凸显人物的个性化和角色间的区分,还表现在他“突破”常态,而出以“非常态”——残障人士:《茉莉花》土豪顾爷、《无间道3》卧底“沈澄”、《我心飞翔》画家旭,都是瘸子。
戏谑一句阎锦文,陈之“道”,在乎“道”!
陈道明阎锦文,当之无愧的表演艺术家!
四、但是为什么总有网友认为“陈道明演谁都是一个样/演谁都是陈道明”呢阎锦文?
那是因为,另一方面,陈道明确实是有一些具有大众通常认为的较为浓烈的陈道明个人色彩(霸气、强势、神秘、深沉、阴冷、酸硬、智计、傲骨、狠劲、酷帅、倔拧等)的演出的,如下列角色:《英雄》中秦王,《魂断秦淮》中多尔衮,《大汉天子》中东方朔,《我心飞翔》中画家旭,《无间道3》中“沈澄”,《中国式离婚》中宋建平,《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吴家祺,《浪淘沙》中林啸民,《沙家浜》中刁德一,《茉莉花》中顾绍棠,《卧薪尝胆》中勾践,《北平往事》中潘雨亭,《建国大业》中阎锦文,《喜剧的忧伤》中审查官阎锦文。
——考察这些演出的年份,大致在2000年-2009年这一时间段阎锦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陈道明在2000年之后,因为《康熙王朝》和《黑洞》,有一次明显的表演理念和特点的“转折”:“拿角色往自己身上靠。”这出于他对新时期表演理论应该怎么革新发展的思考,这一新尝试是对斯坦尼“人物至上”经典理论的“反叛”。这个尝试最初的收效应该是很好的,现在观众一提到陈道明就是代号“康熙”、“聂明宇”,可见陈道明这一表演新改变的成功。但一种表演风格用得久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说上述演出可能导致接受者的“审美疲劳”,事实上,就我看来,陈道明堪称最具“艺术品”质性的演出,就是“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卧薪尝胆》之勾践)。陈道明可能是察觉到观众的这种渐渐不待见,于是乎大致从2009年后,他重拾斯坦尼“人物至上”、“百人百面”经典理论的老路,他2009年后的演出,几乎没有一个是跟康熙、聂明宇那种霸气外露的人物靠近的。(而且,即便在他主要风格带有较浓个人色彩的2000-2009期间,陈道明也有如《冬至》庸懦胆小的陈一平、《江山风雨情》阴柔凄美的天启帝、《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儒雅悲情的周爸爸……这些所谓“非陈道明”
——一个简单的逻辑:陈道明有的演出具有大众通常认为的较为浓烈的个人色彩阎锦文,也同样有大量演出“不具有”大众通常认为的较为浓烈的个人色彩(如《一地鸡毛》中敦厚小林,《冬至》中庸懦陈一平,《寇老西儿》中逗比八王……),为什么,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一定要选择性失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