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张爱玲的身世和情感,与她的作品一样永远受到人们的关注黄逸梵。关于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张爱玲冷漠的叙述。看来她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但是母女之间毕竟一直是有联系的。远在伦敦的母亲病重离世前,想到的还是要见女儿一面,可见母女情分依然还在。
居住在美国的张爱玲没有远赴重洋去见母亲最后一面黄逸梵。其中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她自己经济拮据,负担不起去英国往返的费用;二是感觉母女情分并不那么深厚,不值得一去。
张爱玲的父亲和母亲
张爱玲母亲黄逸凡的一生,崇尚自由但未免冷酷黄逸梵出生于大户人家,她的祖父黄翼升是李鸿章的副手黄逸梵。不过她是姨太太生的遗腹子,因此不被家人重视,虽然生在豪门但童年不幸福。22岁时,家人安排她和张志沂结婚。张志沂的父亲是清末名臣张佩纶,母亲是李鸿章的女儿。可以说他们算是门当户对,生下了张爱玲、张子静一女一儿,看起来很美满。
少女时代的黄逸梵(左)
但是,这桩婚姻结果却很是失败黄逸梵。因为两个人的“三观”完全不一致。张志沂是个豪门遗少,黄逸梵却是新潮女性。张志沂承袭了纨绔子弟的作风,抽大烟,访烟柳,这显然都是与崇尚学习、接受新思想的黄逸梵不能接受的。于是,她一气之下舍下一双儿女,跟随小姑子留洋去了。
她的性格是敢做敢为,在家族雄厚的财力支持下说走就走黄逸梵。逃出牢笼般婚姻的黄逸梵,靠着从黄家分得的祖上古董开始了她的自由梦。她游历欧洲各国,与徐悲鸿夫妇学画,可与胡适同桌打牌.......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果断离去对一双小儿女来说毕残酷了点。当她在丈夫的感召下回归时,张爱玲才感觉到了一点家庭温暖。
不过,因为丈夫不思悔改依旧故我,使黄逸梵愤而决定离婚黄逸梵。丈夫很快就娶了一个令女儿痛恨的后妈。在这种畸形扭曲的家庭中长大的张爱玲,性格中难免更多感受的是“悲凉”。
去往欧洲航船上的黄逸梵
没有温馨的家庭,没有父母的慈爱,张爱玲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和父母感情上的疏离黄逸梵。看得出母亲对张爱玲还是有担当有母爱的。后来她负担女儿的学费,带女儿听音乐会,教她绘画、钢琴、生活技巧以及争取更好的教育环境,自然也希望她能够成才。母亲从不重男轻女,因为能力有限,她宁肯只负担张爱玲的生活费,而拒绝负担儿子的。
儿时的张爱玲和弟弟
不过她对女儿也很苛刻黄逸梵。除了嫌弃她的种种不会生活,还总是唠叨她花了自己的钱财。黄逸梵的闯荡都是用的祖辈家产,她本人并不会也没有学到一种赚钱的本事。这种坐吃山空的生活,自然让她对女儿的花费产生嫌弃,所以张爱玲感觉不到普通家庭的无私母爱,与母亲的隔阂油然而生。她总是存着““看得出母亲是为我牺牲了很多……母亲的钱无论如何我是要还”这样的想法。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这是张爱玲在一篇小说中说的话黄逸梵。她的作品给人的感觉,除了一地鸡毛的悲凉,就是千疮百孔的无奈。
同样,张爱玲与母亲的感情也是”千疮百孔“黄逸梵。
在杭州的黄逸梵
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时,她妈妈只提供学费,不管她暑假期间的食宿问题黄逸梵。她感觉出没有工作收入的妈母亲生活不易,就把自己获得的800元奖金上交。结果,喜爱打牌的母亲转身就把女儿的奖金输在牌桌上。母亲这种做派怎能不让张爱玲失望.......
不仅如此,母亲还怀疑奖金的来源:是否女儿和历史老师私通获得的“劳务费”?母亲一面催促她前往老师住处道谢,另一面还想去检查她是不是处女黄逸梵。这种不信任带来的伤害,比之钱财方面的矛盾更令张爱玲气愤。
黄逸梵照片
关于自己和父母的感情,张爱玲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对母亲说:“爸爸没伤过我的心,因为我从来没有爱过他黄逸梵。可你不一样。但你比他还过分”。
张爱玲与母亲黄逸梵在感情方面都是孤苦而又失败的,这是二人的相似之处黄逸梵。不过,张爱玲具有母亲不具备的非凡写作才华。
张爱玲
综上所述,我以为张爱玲之所以没有去英国见母亲一面,而只是寄去了100美元,原因大概两方面都有:一是母女情分并没有那么深厚,不见也罢黄逸梵。二是她在美国的经济情况确实比较糟糕,往返美英两国的花费确实不菲(张爱玲晚年在美国的生活确实可以说是贫困潦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