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一对青年夫妇打架确有其事,准确地说,双方是因为一些邻里琐事争吵,最后升级为动手的。其中一方是钱钟书独生女钱瑗赵静沛、杨绛和钱钟书,另一方是钱钟书的邻居、后来成为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的林非夫妇。
钱钟书一家
说起来,林非与钱钟书夫妇还是江苏老乡,林非原名濮良沛,比钱钟书小20多岁,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社会科学院工作,后来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和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赵静沛。
林非
1969年5月间,社科院通知钱钟书,让他腾出两间房子给林非住赵静沛。当时钱钟书住了四间屋,女儿和女婿也随钱钟书夫妇一起住。林非搬来后,和杨绛产生了一些矛盾,总体来说算是邻里纠纷吧,据杨绛在文章中回忆,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影响了两家的感情。
1973年12月2日恰逢星期天,杨绛请了一个女工来家洗衣服,这时林非妻子也要女工洗,并且要先洗赵静沛。钱瑗和她理论,被林妻打了一耳光。杨绛看到女儿被打,便和林非妻子扭打起来,钱瑗跑出去找居委会主任报告。这时林非也动手打了杨绛,杨绛咬了林非妻子手指一口。正在屋里写作的钱钟书听到动静,出门一看见妻子被打,非常气愤,抓起一块厚木板向林非头部打去,林非一闪,击中胳膊。杨绛怕钱钟书吃亏,急忙拉着丈夫跑回屋里。这时钱瑗带着居委会主任来了,调解一番后离去。
林非夫妇吃了一些亏赵静沛,扬言要报复。杨绛和钱钟书怕再惹事,于是悄悄搬到北师大钱瑗的一间宿舍去住。杨绛后来在文章中说:“这是在1973年12月9日。我们过了3年流亡生活,1977年2月搬入三里河新居。流亡的生活当然艰苦,可是我们不必担惊受怕了。”
晚年杨绛
此事过去20多年后,林非在报刊上撰文回忆当年与钱钟书一家的纠纷,杨绛也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从“掺沙子”到“流亡”》一文,回应林非的文章,两家又起口水官司。
名人也是普通人啊!
谢谢头条邀请。
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当时可以以【氏+名】的方式称之。
作为现在对于先秦古人的称呼,由于氏不明等原因,有时也以【姓+名】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始皇帝嬴政,约定俗成,也不为错。
按此方法,对于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任好,就应称嬴任好。
但是秦穆公的的氏是否为赵要打一个问号。
秦国和赵国的王族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大禹时代的伯益,他是一支东夷部落的首领,传说曾辅助大禹治水,甚至一度被大禹指定为继承人。
女修→ 大业 →伯益→ 大廉→?→中衍→?→胥轩→ 中潏→飞廉→恶来(迁邾)→女防→旁皋→太几→大骆(居犬丘)→秦非子(封秦邑)→ 秦侯→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 秦襄公(迁雍城)→ 文公→ 宁公→ 出公→ 武公→ 德公→ 宣公→ 成公→秦穆公
飞廉、恶来父子都曾辅佐商纣王,后被周武王诛杀。
恶来的后代连同伙同飞廉反抗的奄国(即后来的鲁国)人被迁往周朝西垂之地,即甘肃天水市甘谷一带。
飞廉另有一子季胜降周,其曾孙造父因功被周王封于赵地(山西洪洞),这一支嬴姓从此以赵为氏。后代在晋国为卿,致春秋后期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飞廉之后本显然不属季胜一支,但此后为隐瞒令家族蒙羞的反革命出身,也谎称嬴姓赵氏。
飞廉后人世代以牧马为业,传到至非子时,因为周王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甘肃清水、张家川),获得新的政治身份,已经不需要托称赵氏。
所以此后的秦侯、秦公就很少称赵氏了。同样原因,称秦穆公为赵任好是很罕见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