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2岁了京本有加,常常会怀念曾经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那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年代。
早上六点京本有加,贪睡的娃娃们就被父母们用尽各种手段,从被窝里拉出来。娃娃们往往都是闭着眼睛,穿上衣服和鞋子,晃悠悠的走到门口的墙根下,依着个凳子,靠着墙,接续未尽的美梦。
刷牙洗脸吃个早饭京本有加,收拾完就七点了。大娃娃带着小娃娃,大背篓跟着小背篓,进山割草的小队伍,在山间前进着。
七点半京本有加,放下满载的背篓,换上书包,提着饭盒,又成群结队的上学去了。
下午四点京本有加,队伍又集结回家了。
牵牛割草,偶尔把玩新抓的蚂蚱蟋蟀,抑或是诸多小友在山间嬉戏。闲暇时,躺在茂密的草坪上,轻咬着一根狗尾巴草穗,欣赏着落日的余晖,那样的惬意,那样无拘无束。
天色渐晚,收拾起玩具背篓,牵着牛,跟着夜幕回家去。
帮着父母亲烧火造饭,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着饭桌,你一言我子语,分享着一天的见闻。
吃完饭,洗过碗,娃娃们完成每日学校课业,母亲翻起锅灶下未尽的火苗,烧上一锅热腾腾的水。
儿时是极排斥洗澡的,一则是水源来之不易,二则是母亲那是烧的洗澡水总是特别烫,尤其是还总是一边说着不烫一边往你身上来那么一瓢。所以那时洗澡几乎都是被追赶着完成的。
待所有的家务课业都完成停当,属于我们的夜生活开始了。
夏日乘凉,冬日取暖。
夏日的夜晚,母亲在屋外的场坝里铺上竹编的凉席,扔上两个枕头和一张平日铺床的床单。一家人就那么躺在凉席上,望着天上琳琅满目的夜空,议论着那颗星星叫什么,那颗星星更亮,那些星星组合起来又像是什么图案等等。儿时总爱用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知识,试图去“纠正”父母亲的观点。无论对错,母亲总是温柔的赞赏。
那时的晚上,是没有而今这些娱乐活动的。最大的娱乐活动,应数听收音机了。评书,川剧,相声,节目每到精彩处,父亲总是给我们辅以更加精彩的描述。楚汉之争,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七侠五义,梁山好汉,金古梁温……无数的英雄故事,从他们的口中讲述。
曾经我好奇问母亲,父亲为什么知道的那么多。母亲说,过去的父亲很爱读书,每天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都要读到一两点钟。
而父亲说,他的知识多来源于书本,还有很多是古老相传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和家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而今我和妻子,每天很晚才下班回家,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玩各自的手机或者电脑。或工作,或刷剧,或是其他,再也没有那些一起躺在草坪数星星的日子。
知识也从古老相传的英雄故事,变成了吃某位大明星的瓜。
直到现在,我们不能轻易交流,一旦交流,总是会吵架。
孩子也疏于管理和沟通,导致而今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获取了太多不良的知识,也变的不那么能承受这个社会带来的痛苦。
深深的怀念当年那些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电视的日子。但我深知错不在手机电脑或者电视,错的只是人性罢了。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版本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明人高儒在《百川书志》中题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是它的祖本。明万历年间余象斗的百二十回本,又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改成七十回本。
现在世面上流行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即新中国成立后以金圣叹七十回本为底本,作了相应删增的本子。《水浒全传》是以属于百回本系统的天都外臣序刻本作底本,并参校了其他几种较早的本子印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比较完整的本子。
展开全部 古本<红楼梦>,就是以脂砚斋评本为体系,所延续下来的一些红楼梦版本。与现在通行的高鄂续本有很大差异.应该是和曹雪芹的原本差异比较小的一种版本体系。
我看红楼梦时,只看了七十回。
好多名人也说过:“想读懂红楼梦,先读懂林黛玉”。
一直以来,好多学者也都在研究红楼梦的深奥之处。其实呢,个人有个人的理解观和欣赏价值观。
自己喜欢看哪个版本就哪个版本:出入不大。
比如八七年拍摄的红楼梦电视剧,己经深入人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