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唯一投火自焚而死的皇后是汉平帝刘衎(kàn)的王皇后,她同时也是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的女儿,她是一个凄凉赵尧、可怜的皇后,但她的一些做法却令人敬佩。
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凄凉、可怜的人儿呢赵尧?
这就要从她与汉平帝的婚姻说起了,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王莽把持朝政大权,不愿立年长的皇子为王,于是在同年9月,立年仅9岁的刘衎登基称帝赵尧。王莽担心汉平帝刘衎威胁自己的在朝廷的权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他不准汉平帝的母亲与汉平帝见面,汉平帝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毕竟是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况且汉平帝从小身体羸(léi)弱,也需要娘亲,但王莽就是不允,从此汉平帝成了一个傀儡,任人摆布;其次,王莽设法铲除了汉平帝的舅舅全家;接着,王莽挑选了很多自己中意的人才,组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再次,王莽自编自导使蛮族贡献白雉,让人以为是王莽的功德感动了上天,于是太皇太后以汉平帝的名义晋升王莽为“安汉公”,后面王莽又设法让太皇太后不再过问朝政;最后,王莽担心自己的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过世后,自己会失去汉室的依靠,就想出了一条计策,那就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如此可使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不可撼动。
小王皇后于是,小王皇后凄凉的一生开始,公元2年,王莽奏请太皇太后,想将自己年仅11岁的女儿许配给汉平帝赵尧。几天后,太皇太后下了一道懿旨,要给汉平帝选妃,于是在王莽的一系列操控下,王莽的女儿成了汉平帝的皇后,而汉平帝也稀里糊涂的就成了王莽的女婿。
小王皇后7岁入宫,虽说她是太皇太后的亲侄孙女,但因为汉平帝与他父亲的关系,小王皇后并不幸福赵尧。
王莽杀汉平帝的舅舅一家时,汉平帝10岁,虽然他无法为舅舅报仇,但他对王莽家族的恨意是无以言表的,在这种情况下,年幼的汉平帝,对小王皇后的态度全写在脸上,稍有不顺,就拿小王皇后出气。小王皇后知道汉平帝这样对她的原因,所以并不怪他,只是耐心地陪在小皇帝身边,处处迁就汉平帝,再加上小王皇后原本就知书达礼,性格温婉,相处日久,两人的心终于贴近在一起。但好景不长,两夫妻刚刚冰释前嫌,王莽却在公元6年2月3日,送了一杯毒酒给汉平帝,几天后,汉平帝暴毙而亡。
小王皇后至于小王皇后为何要自焚而亡,有如下过程:
首先,在汉平帝死后,小王皇后的心就已经死了。只是他知道是自己的父亲杀害了自己的丈夫,他除了哭泣和认命,没有任何办法平复内心的痛苦。
其次,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后,小王皇后被封为黄皇室主,但她却没有对父亲屈服,在王莽面前,她坚持行汉礼,每年,除开汉平帝的祭日,她会前往汉平帝陵前烧一柱清香,她几乎从不出宫。她用她的坚持记挂着汉平帝,为汉朝留下一点记号。
最后,义军攻进长安城后,她画了淡妆,换上隆重的汉朝皇后礼服,当大火烧到她宫殿的时候,她平静地坐在大火的中央,说了最后一句话:我用什么面目去见汉家的祖宗呢?
小王皇后
小王皇后夹在丈夫与父亲中间,纠结了一辈子,她之前不寻死的原因,一方面是要考虑父亲的想法,也要维持父亲的统治;另一方面是可以继续行汉礼,可以祭拜死去的丈夫,可以在丈夫生活过的宫中想念他。但当义军攻进来的时候,她父亲已死,她也不可能继续在宫廷中生活,她终于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此时,她唯一担心的是那个少年会不会原谅她,会不会接受她这个叛臣的女儿呢?如此温婉的一个女人最后却落到如此凄凉的下场,让人悲叹。我也被小王皇后的坚持与忠贞所深深震撼。对比,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如果喜欢@凌烟历史社 的回答,请关注我,并给我点赞、评论和转发哦!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都知道“流氓皇帝”刘邦生前最宠爱是戚夫人母子,甚至想废了当时的太子让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当。可惜天不遂人愿,刘邦的想法没有实现,刘邦就去世了。刘邦去世之后,是吕雉掌握实权。吕雉对戚夫人恨之入骨,当然不可能放过她和刘如意,最后戚夫人和她的儿子,也是下场凄惨。那么刘邦精明一世,在生前为什么不给自己的最爱——戚夫人留条后路呢?是不想还是不能呢?
1、吕雉与戚夫人之间的恩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吕雉、刘邦和戚夫人之间的关系。
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吕雉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被自己的父亲骂做“无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地痞无赖。反观吕雉秀外慧中,家境优越,是一位千金小姐。这样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在一起呢?是因为吕雉的父亲认为刘邦气度不凡,将来肯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就不顾他人的眼光,将吕雉嫁给了当时不着调的刘邦。
刘邦比吕雉大了15岁,而且在和吕雉结婚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刘肥。在这样一种格格不入的婚姻中,吕雉毫无怨言,在家孝敬公婆,打理家务,还把刘肥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抚育。
随后,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此时刘邦依旧是恶习难改,只知道与狐朋狗友厮混,丝毫不顾家。甚至几天都不回家,家里的一切都由吕雉打理,刘邦对吕雉实在算不上好。
俗话说: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刘邦当然也不例外,刘邦遇到戚夫人的时候,已经是功成名就,马上可以坐拥天下了,这时候自然少不了美人的陪伴。可以说二八年华的戚夫人,正是此时刘邦的菜。戚夫人长的美貌动人,我见犹怜。更不可多得的是,戚夫人除了年轻貌美之外,还多才多艺,擅长舞蹈,还会吹箫。如此美人遇见刘邦之后,立马把刘邦迷的神魂颠倒,从此君王不早朝了。
吕雉跟着刘邦打天下,颠沛流离的吃了不少的苦。戚夫人遇见刘邦的时候,直接就坐享其成,跟着享福就行了。所以吕雉与戚夫人成为敌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自己辛苦打拼的基业,被别人坐享其成了,心中自然是不愿的。
戚夫人仗着刘邦对他的宠爱,想让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正是这件事情让吕雉与戚夫人彻底决裂,两人之间已经无法挽回,除非你死我活。
2、刘邦临终前给戚夫人留出路做出的努力。刘邦是真的很喜爱戚夫人母子,所以在临终前也做出了努力,为戚夫人母子铺路,想让他们平安的活下去。
首先是杀死樊哙。樊哙是最早跟随刘邦起义的,还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为妻,很明显是吕后一党的人,樊哙有要替吕雉除掉戚夫人母子的想法。所以刘邦先下手为强,派陈平和周勃去追杀正在奉命出征的樊哙。其实刘邦此举真正的意图是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刘邦是在警告吕雉,不要对戚夫人母子有想法,想通过此举来保护戚夫人母子。
其次就是让周昌去赵国,当赵王刘如意的国相,保护戚夫人母子安全。刘邦这样子安排,真是用心良苦。当初刘邦决意要让刘如意当太子,要废了刘盈,这时满朝的文武大臣都不同意,但奈何刘邦心意已决,都不敢驳了刘邦的意。这时只有御史大夫周昌,敢在朝堂之上跟刘邦与强行辩论。
后来吕雉替儿子找来了“商山四皓”前来辅政,刘邦见太子羽翼以丰,改立太子之事就搁置了。但是吕后非常感恩周昌当时的所作所为,事后还跪谢了他的恩德。周昌是对吕雉母子有恩的,所以让周昌当刘如意的国相,是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的安全。
在刘邦驾崩之后,周昌确实保了戚夫人母子一段时间的安全,但是后来吕雉设计把周昌调走了,这才有机会对戚夫人母子下手。
最后,在刘邦病危之时,刘邦以父亲的身份对刘盈淳淳教诲,让刘盈好好读书,礼贤下士,以德服人。还不忘叮嘱刘盈,要保护好弟弟刘如意的安全,这算是刘邦为戚夫人母子的最后一道护身符了。
刘盈时刻记着父亲的嘱托,在吕后把赵王诏到长安时,刘盈亲自把弟弟带在身边,一同起居,就怕母亲下毒手。但是刘盈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吕后到底还是把刘如意给鸩杀了。
3、戚夫人的悲惨命运。虽然刘邦为戚夫人母子铺好了后路,但是奈何吕后手腕高明,到底还是把戚夫人母子杀了。
吕雉先是毒死了赵王刘如意,然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人彘这个酷刑是吕雉专门为戚夫人发明。所谓的彘,就是猪的意思,人彘就是半人半猪的怪物。
吕雉命人把戚夫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熏聋),用喑药灌进喉咙,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甚至还把脸划花。还安排了专人“照顾”,然后丢弃在茅厕中任其痛苦死去。
正是因为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所以给后世留下了恶毒的印象。可是我觉得,吕雉之所以会这样对戚夫人是有原因的。
当初吕雉刚嫁给刘邦新婚燕尔时,吕雉就下地种田。后来刘邦起事造反,官府将吕雉抓进了监狱,幸好刘邦的朋友打点,才没有受刑。再后来彭城大战,刘邦为了逃命,竟然把儿子和女儿推下车,只因为嫌马车跑的不够快。
还有当吕雉和刘邦的父亲被项羽当做人质,项羽用这两人的性命来要挟刘邦,刘邦却笑嘻嘻说:“杀就杀吧,麻烦你送我一碗肉汤。”
刘邦对吕雉母子的性命不屑一顾,却对戚夫人母子视若珍宝,想方设法的保全她们母子性命。这让吕雉如何不对戚夫人母子恨之入骨呢?
其实吕雉并没有那么的恶毒,刘邦还有一个薄姬的妃子,地位不高,有一个儿子叫刘恒。在刘邦驾崩之后,吕雉并没有为难薄姬母子,还恩准薄姬去她儿子刘恒的封地生活。
所以,刘邦精明一世,肯定会给戚夫人母子留后路的,但既是身后事,又怎么会受刘邦掌控呢?他生前安排的再好,可一旦身死,戚夫人母子的保护伞就没有了,失去了靠山。做为汉朝真正掌握实权的人吕后,想让一个人死,那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戚夫人的宿命如此,不是刘邦可以左右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