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压根就没有立皇后芈华,何来记载?
看过《大秦赋》不就知道了芈华,他恨他的母亲赵姬,一恨她与吕布韦勾结恋权,不让他及早亲政。二恨与嫪毐鬼混,生下两个私生子。三恨她放纵嫪毐乱政,引发叛乱。
秦始皇还恨华阳太后,恨华阳太后不喜欢他,想害死他芈华。恨华阳太后干涉朝政,扰乱宫廷。
有这两位太后的不良影响,所以秦始皇认为太后干涉了王权,对王权不利,所以坚决不立王后,后来当皇帝后也就没立皇后芈华。
《大秦赋》给他虚构了两个老婆芈华,羋华和离秋,但这两个在实际历史中找不到。剧中安排嬴政同时娶羋华和离秋是华阳太后和赵太后斗争的结果,嬴政爱芈华,但是又不想违背赵太后的旨意,所以就两个都娶,不分大小,永不立后。
关于扶苏的母亲历史上有传闻叫郑姬,因喜欢唱《山有扶苏》,嬴政才将儿子起名叫扶苏。另一种传闻是扶苏的母亲是昌平君芈启的女儿,但后来芈启叛秦,成为楚国的国王,扶苏的母亲被幽闭至死。因为这件事也导致扶苏不能被立为太子。
秦始皇一生还爱着两个女人,一个就是黎姜,即阿房女,赵国一个大夫的女儿,与嬴政从小在一起长大,日久生情,《大秦赋》中的冬儿就是以阿房女为原型。但是阿房女早死,所以后来秦始皇就修阿房宫以示纪念。
还有一个女人叫巴清,是名寡妇,很会经商作生意,是名富婆,并懂养生之术,深受秦始皇喜欢,但这个只是传说。
总之,秦始皇不立皇后,根还在她母亲赵姬,秦国从宣太后芈八子干政开始,又有华阳太后和赵太后干政,使他认太后会严重影响王权,消弱王权,所以压根就不想立皇后。
纠正一下,是成蟜,右边是乔
成蟜是战国末期一个争议极大的人物,同时期还有类似的争议人物嫪毐,这里只说成蟜。
成蟜是秦庄襄王之子,秦始皇之弟,这一点毫无争议,但其他方面几乎到处是争议。
成蟜生母关于成蟜的生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即秦始皇生母赵姬,这个说法认为成蟜是秦始皇的亲弟弟。但是结合史料来看,成蟜生母应该另有其人,这也就是另一种说法,即大秦赋中采用的——秦庄襄王的妾,韩姬。
关于韩姬的身份,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她与秦庄襄王生母夏姬的韩国外戚相关。
第三种说法,成蟜生母是吕不韦家姬,这一说法证据不足,一般不被采用。
成蟜叛变史记中记载,成蟜于前242年代表秦国接收韩国割地,因此封长安君,此时成蟜只有14岁。前239年,秦始皇命成蟜攻赵,成蟜在屯留叛变,后被秦军击破斩杀。史记赵世家还记载,赵悼襄王追封长安君以饶邑。
关于成蟜叛变有不少争议。清朝学者在这件事上有两派:一派认为,成蟜获封长安君,可能是在叛变投赵之后,被杀之前,因此这一派认为这一记载是成蟜叛变的证据之一;另一派认为,秦始皇很重用成蟜,而且当时秦国一统几成定局,成蟜没有必要叛变投赵。近现代学者辛德勇支持这一观点。
史记原文: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辛德勇认为,这里的反是通假字,意为“返”,而不是叛变。成蟜应该是在攻赵途中染病去世,而屯留原属韩国,因此支持成蟜的韩系部卒“蒲鶮”乘机反叛。
这一观点确实较为合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成蟜叛变身死却没有遭到清算,而且赵军也并未接应成蟜。至于赵悼襄王封长安君,更可能是成蟜死后为其编造的叛变投赵故事,抑或长安君另有其人。
之前提到嫪毐,是因为嫪毐封侯很可能跟平定此叛变有关。同时,这一观点还解释了关于成蟜的第三个争议。
秦王子婴身份关于秦王子婴的身份,史籍中有4种记载:
1 胡亥兄长的儿子
史记原文: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这一观点认为“兄子”为兄长之子,但秦二世即位后对几乎对兄弟屠杀殆尽,连姐妹都不放过,怎么会放过哥哥的儿子?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兄长为从兄,因此不会对胡亥造成威胁,所以被放过。个人认为,以胡亥手段之残忍,姐妹尚且不放过,何况从兄?
2 秦始皇的弟弟
史记原文: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这一观点虽然有正史原文为证,但可信度不高。秦始皇记载的弟弟只有成蟜一人,此时也早已身死。
3 秦二世的哥哥
史记原文:高立二世兄子婴。这一观点跟第一个观点一样,胡亥不可能放过兄弟。以子婴即位后的作为来看,如果他是胡亥的哥哥,胡亥绝对不会允许这样一个有能力的哥哥活着。
4 成蟜之子
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中,有一处有两个版本。“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后世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始皇弟子婴,应为秦始皇弟弟的儿子“婴”,而不是秦始皇的弟弟子婴,即成蟜的儿子。成蟜死时仅17岁,他的儿子当时应该只是个婴儿,因此称之为“婴”。当代学者李开元也认同此观点。
如果成蟜叛变,这个孩子很可能不会留下,因此成蟜可能并没有叛变,留下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成为秦国最后的王,除去了赵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