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泉是苏文茂的第八个徒弟,在一众师兄弟中,崔金泉应该是最接近“文哏大师”的一位卢金泉。
当然媒体喜欢把宋德全炒成“二代文哏代表人物”,郭德纲则为了气苏文茂,把票友级别的徐德亮吹成“新文哏代表人物”,这两人撑死了只能算“温哏”,也就是把好笑的包袱说得不好笑,怎么泥怎么使活而已,跟真正的文哏差了几十里地卢金泉。
要演文哏相声,除了使活节奏要温文尔雅之外,更重要的是演员得有卖相,苏文茂先生那种形象气质,往那里一站就文质彬彬,再加上老爷子的吐字发音自带学究味儿,文学包袱自然就铺开了卢金泉。
宋德全跟徐德亮这两个一比起来卢金泉,跟杀猪的差不多,演打哏可能更出效果。
而崔金泉就有那种先天条件,文质彬彬+身材挺拔,他跟苏老两人一起站台上,整个一对学者授课,而且还是那种特别耐听的大课卢金泉。
崔金泉最有代表性的三段相声,第一是群口《酒令》,第二是《笑星传奇》,第三是《不自量力》,他的相声优势也分别得到最大展现。
《酒令》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赵伟洲捧哏,一个是王佩元捧哏,苏文茂崔金泉双逗哏。个人觉得赵伟洲版本更好一点,因为王珮元演得有点太正,而酒令中捧哏这个角色带点狗气,效果更出的来,狗神赵伟洲在这方面自然天下无敌。两个气场特别正的逗哏,中间夹着一条狗来回玩耍,这玩意儿多热闹。
崔金泉的文气在这块活里面展示得非常到位,跟苏文茂也相得益彰,两个有学问的人一唱一和,戏耍一个没学问但爱较劲的人,喜剧效果自然而生。而且崔金泉在用塑料小锤子打逗哏脑袋的时候,没有展示出攻击性,只是让观众觉得可乐加损,这才是文哏的精髓。而现在很多年轻演员都是把力气放在打哏的卖弄,靠着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逗乐观众,根源上就大错特错了。
《笑星传奇》是得了全国相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逗哏奖,这段相声的文本已经非常优秀,只要逗哏演员基本功过关,效果就能出来,再加上有范振钰这种老前辈兜着,怎么效果都不会差。但崔金泉却能通过自己的表演,让节目效果更上一层楼,达到了“人保活”的程度,再配合范振钰稳如泰山的量活,全国一等奖实至名归。这个节目后来也有不少演员都尝试过,但跟崔金泉的表现力都差得很远。
个人觉得,《自不量力》在侯耀文的所有作品中,足以排进前三强的位置。因为这块活综合了相声“学”的极致,把太平歌词、绕口令、卖布头等都运用进来。虽然这是一头沉的活,崔金泉只需要用话佐料接着就行,但要跟上侯耀文其实是不容易的事情,很多跟三爷的临时搭档效果都出不来,包括师胜杰这种大拿都免不了撒汤漏水。而崔金泉则稳稳的把这个火爆的节目拿下来,足见其基本功的扎实程度。
崔金泉能耐没问题,但这么多年一直不够火,根本原因跟赵伟洲差不多,没有固定搭档,除了跟师父师兄弟有一搭没一搭的组合,后来又跟王玥波合作过,不过王胖子后来主要精力说书去了,崔金泉也再次落了单。
再加上后来崔金泉出任了全总文工团的团长,日常工作也变得繁琐起来,相声表演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这个最有可能接苏文茂先生班的新文哏代表人物,艺术之路止于仕途,作为相声爱好者看来也是倍感惋惜。
我个人认为,硬笔书法在当今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发展后劲不足。一是除了中小学生在用硬笔书写外,成年人尤其是职场人士日常普遍用键盘打字,缺乏发展的基础。二是硬笔书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欣赏性,但和毛笔书法相比,由于工具的局限,其艺术性相差甚远。三是当年在硬笔书法界取得一定成绩的人,后来都回到了毛笔书法领域,比如孟繁禧、卢中南、祝遂之、骆恒光、王乃勇等人,因为他们都有很扎实的功底,所以他们至今仍活跃于当今书坛。那些没有扎实的毛笔书法基础的人,如昙花一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