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币,顾名思义是指机器打制的钱币,钱币界俗称之谓“硬币”久松郁实。硬币之名是和纸币相对而言的,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鑞币等。

在钱币学里久松郁实,钱币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包括主币和辅币。同时,还有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中国的货币文化衍生物,在古钱中称为“压胜钱”,在机制币中称为“纪念章”。“币”和“章”最直观的区别是:币是货币,置有面值;章不是货币,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所以不置面值。中国的机制币收藏者,一般不太注重币和章在职能上的区别,他们更关注的是文化含素,是现在的存世量,以及它们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

  清代机制币

  1.中国早期银元

  明末清初久松郁实,西方银元不断流入中国,并在中国民间参与市场流通,道光十六年清政府正式承认外国银元在华流通的事实,同时又规定“嗣后行使洋钱,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数定价”,实际上仍把外国银元视作银两使用。所以现在遗存的早期外国银元,多经银号验明成色,打有代表银号验证之后的戳记。

  中国最早的自制银元是西藏的薄片银币。西藏早有用银的习俗久松郁实,曾经使用过尼泊尔银币,后经清政府批准,于乾隆五十六年开始自制银币,当地称“久松西阿”,面值规格仿尼泊尔银币,正反面分别制有汉文和藏文“乾隆宝藏”字样,周边记年。乾隆五十八年新制的银币,分为三等,分别重一钱五分、一钱和五分。后来嘉庆、道光,以及宣统年间,也都制造过宝藏银币。此外,西藏地方政府还制造过“甘丹颇章”、“格桑章噶”等银币。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福建、台湾地区曾先后发行过六种军饷银币,即:道光年铸台湾寿星银饼、漳州军饷银饼、双如意银饼、笔宝银饼、同治元年嘉义寿星银饼、“谨慎”军饷银饼。这六种银币的重量分别有七钱二分、六钱八分等,不尽一致,“谨慎”军饷银饼还分有大小两等久松郁实;币面除文字外,图案分别有寿星像、如意、聚宝盆、双笔和花押等。

  咸丰六年,上海发行了仿制银元“上海银饼”,分别由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三家沙船商号制造。其中王永盛只有重一两的银饼, 郁森盛、经正记分别制有重一两和五钱的大小两等。银饼的正背面均分别制有十六字铭文,正面为“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XXX足纹银饼”,背为“朱源裕监倾曹平实重一两银匠XX造”。

  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开制吉林厂平银元,分有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一钱五亇面值。正面制有“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字样,两侧有龙纹,背面纪值。这是中国机制币中最早出现的龙纹,但发行量很小,并未取得成功。

  早期的银元,既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规范的标准,制造技术落后,设备原始,主要靠人力手工操作,生产效力低下,所以发行数量不多,遗存至今者更少。但它们是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始作俑者,无论从钱币历史的研究,钱币打制技术的考证,和钱币制作的时代特征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2.清代银元的正式发行

  标志中国近代机制币正式发行的是广东龙洋。光绪十五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广东试制七钱三分银元,并有辅币四种,重分别为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三分六厘五。后据汇丰银行意见,随即又改制为七钱二分银元,辅币四种的重量亦相应递减。试制币正面中间列“光绪元宝”四字,周围环列英文省名和记重文字,背面中间为蟠龙图案, 周围环列汉文省名和记重文字。后清政府批准制七钱二分银元系列,并将英文移至背面,主币为一元,辅币分别为五角、二角、一角、五分,正式制造发行。因此,钱币界称英文在正面的试制币分别为“七三反版”“七二反版”。又统称广东发行的这套系列币为“广东龙洋”。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于光绪二十年,又在武汉发行湖北龙洋。从此各省相继仿效,蔚然成风。先后制行龙洋的有江南、北洋、浙江、安徽、奉天、吉林、湖南、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首先采用银元的面值以“元”“角”来表示,壹元以下辅币有五角、二角、一角、半角四等。银辅币又称“银角”“小洋”或“银毫”。

  因为各地制度不一,所制的龙洋成色、重量各有不同,省际之间无法通用。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以此为由,曾令各省银元归并广东和湖北两省制造。但政令不通,不久有些省局又重新恢复制造。

  光绪二十九年,户部在天津筹建制造银钱总厂,于三十一年建成,改名为“造币总厂”,同其他厂局并存。同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

  在制造龙洋的同时,对于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没有结束。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则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曾试制过币面标明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样币,面值有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五等。张之洞也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为双龙戏珠图,并有少量进入市场流通。光绪三十二年,天津造币总厂又试制一套户部丙午中字大清银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