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显赫的人死后给与一定的褒扬或评价。范仲淹和曾国藩都得到“文正”的谥号谥号文正,说明他们在文学造诣方面是很深的,相比较而言,人们大都看重范仲淹,认为范仲淹的文学造诣远远超过曾国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称道,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封建士大夫当中一直堪称楷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从古至今,广为传颂,人们还不会忘记的,他在驻守西北边疆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还有《苏幕遮》“碧云天,黄草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著名诗词一直受人称赞,广为传颂。对于曾国藩,人们所称道的是,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他的文章主要是创办洋务,军事理论创立湘军和社会家庭教育,这些书籍大都不被人们所熟知,他绞杀太平军,人们对他有反感,由于蒋介石比较尊崇他,才不断提高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果没有镇压太平天国的事件,人们对他的评价会更好。

《周书·谥法解》中,对“文正”的一大堆注解就不一一罗列了,只说第一个谥号文正:经纬天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何等的至高无上的称号,看看历代以来哪些享有这个谥号。

谥号文正: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谥号文正: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谥号文正: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谥号文正: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北宋之前谥号文正,文正并非最高谥号,东晋最高的谥号是“文献”,只有王导一人享有这个谥号,这也是因为他是东晋政府奠基人,开创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而唐时期,最高的谥号是“文贞”,先后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人获得了这个谥号。其中张说此人缺点不少,性格急躁、生性贪财,和同僚关系很僵,他死后,相当多的大臣都不赞同他获得“文贞”的谥号,还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下旨,才平息争论。

谥号文正: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谥号文正:范文正、曾文正为什么都是谥号文正?谁的文学造诣比较厉害?

北宋开国之初,本也是以“文贞”为最高谥号,后来由于避讳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再加上司马光提出了谥号文正:“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把“文正”提升到文人道德的极至,宣扬是人臣极美的谥号。从此,这个谥号皇帝不肯轻易赐人而人臣以得到为最大殊荣。有宋以来,得到这个谥号的只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区区九人。王安石单谥号“文”,后代有不少人认为他的谥号要高过“文正”,但当时人肯定不这么看,而他的女婿蔡卞最后得到了“文正”。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谥号文正。其中耶律楚材最为人所熟悉,此人以儒家治国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促使蒙古逐步被汉化。

明朝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得到这个谥号。其中众说周知方孝孺由于效忠建文帝而被朱棣诛十族,自然在当时得不到谥号。直到南明福王的时候,才谥号“文正”,那已经是小朝廷安慰人心之举了。李东阳为明朝时的大学士,即将去世的时候,好友杨一清来探望他,告诉他他的谥号是“文正”,已经行将入木的李东阳竟然不顾病体要给杨一清磕头,可见在当时士大夫心中,文正一词的分量多么重。

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八个人是清朝200多年谥号为“文正”的大官。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曾国藩曾文正公,他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也被捧成过千古第一完人,当然也有很多非议,但他戎马一生的所作所为,堪称晚清第一人不为过。刘统勋是著名的刘罗锅刘墉的父亲,做官的成就比儿子大多了。孙家鼐是状元出身,一代帝师,也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者,他也是中国最后一位“文正公”。

千载以下,往事悠悠。不论这些人后人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