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

【拼音】rùmùsānfēn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主人公】王羲之

【近义词】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铁画银钩

【反义词】

【成语故事】

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在池塘边练字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无论休息还是走路,他心里总是想着字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襟上划着,时间久了,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王羲之二十岁时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太尉郗鉴派人到他们家族中去选女婿。王家的子弟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能中选。只有王羲之,躺在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继续在衣服上划着。郗太尉很欣赏王羲之的镇定,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三分,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入木三分”形客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深刻。

王羲之,形容他笔力苍劲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了《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37岁时,因为想要道士的鹅为道士抄了一部《黄庭经》,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祝辞由羲之书写。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发现王羲之 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这便是“入木三分”的由来。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 唐 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

入木三分

这个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上一个极有名的大书法家的故事。东晋时代,有一个叫王羲之的人,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人们叫他“王右军”。他的书法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评价,有人叫他“书圣”。他写的字既秀丽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总是秀丽的字显得柔软,苍劲的字显得粗犷。而他竟能超尘出俗,可见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而这完全是他勤学苦练出来的。他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心里想着,手也随着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久了,竟把衣服都画破了。

传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样子雕刻。刻字的人发现王羲之的笔迹透进那块木板里面有三分深。用毛笔在木板上写字,而能将笔迹透进三分深,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之雄劲,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的情节,引申成“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写出的文章或表达的见解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