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近南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陈近南?

陈近南:陈近南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肯定不是陈近南。

那位说了陈近南:“不对啊,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陈近南难道不是陈永华的化名吗?陈永华难道不是郑成功的军师吗?你吃了狼心豹子胆,凭什么说他不是历史人物?”

OK,我们来捋一捋陈近南。

先说陈永华这个人陈近南,他当然是真实存在的。

陈永华,生于1634年,死于1680年,活了四十七岁。《福建省志》、《厦门市志》、《台湾通史》,都有他的小传,都说他是福建同安人。而根据2009年漳州市委党校何池先生的田野调查,他的真实籍贯应该是福建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石美北门村(参见《闽台文化交流》季刊第17期《台湾文化教育奠基人陈永华故里考》)。

陈永华出身士大夫家庭,父亲名叫陈鼎,中过举人,当过同安教谕,相当于县中校长兼教育局长。公元1647年,清军攻陷同安城,陈鼎殉国,在衙门里上吊自杀(一说城破被俘,不降被杀)。

陈鼎去世后,陈永华正年少,当时郑成功驻兵厦门,设储贤馆,广招抗清文士就读,于是陈永华投奔郑成功,在储贤馆读书,拜在东林党人曾樱和几社领袖许孚远的门下。

郑成功转战东南,抵抗清军,陈永华任参军,相当于文职参谋。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据说陈永华献计献策,立功不少。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去世,陈永华辅佐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厘定行政区划,创设台湾官制,推行保甲制度,建圣庙,立学校,将儒家文化与学校制度引进到台湾。毫不夸张地说,他确实是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

台湾孤悬海外,粮米、铁器、马匹、武器都很短缺,康熙试图用迁海政策困死台湾。陈永华一方面收买清朝将领,偷偷与他们做生意,将内陆物资运往台湾;同时又与日本、欧洲、东南亚开展经济交流,使台湾农业、工业、商业、军工业飞速发展。金庸小说里夸陈永华“有大功于台湾”,夸得很对。

但是,陈永华并没有像《鹿鼎记》中所说的那样当过军师,当时台湾的军师是刘国轩,陈永华的职位是“东宁总制使”,相当于军区司令或者警备司令部司令。

陈永华当然也不是被“一剑无血”冯锡范和韦小宝的情敌郑克爽杀死的,他死于疾病,1680年在台湾病逝。他最初被埋葬于台湾,康熙收复台湾后,他的亲信又偷偷将他的灵柩迁葬于福建同安。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的墓被盗。

(陈永华墓中随葬的水晶印章,印章上的古字为“憩园”,是陈永华生前在台湾的书斋名称)

然后我们再看看陈近南是谁。

清朝后期,广西天地会很兴盛,清廷捉拿会众,搜出“会簿”十几本,其中几本记载了天地会起源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出现了陈近南的名字。

传说是这样的:

康熙年间,西鲁入侵中原,满朝文武无人能敌,少林寺的一批和尚自告奋勇前去征讨,得胜还朝。但是,朝中奸臣妒贤嫉能,诬陷他们谋反,派兵烧毁少林寺,杀死众和尚。

熊熊大火之中,有五个和尚逃了出来,他们分别是李色开、胡德帝、马超兴、方大洪、蔡德忠。这五个和尚逃跑途中,遇到三个牛人,一为朱洪竹,一为万云龙,一为陈近南。他们八个一起结拜,以万为姓,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成立了天地会。

而根据正式史料以及清廷审讯天地会成员的审讯报告,天地会最早出现不会早于乾隆二十六年,所谓万云龙、陈近南、朱洪竹等人,以及李色开、胡德帝、马超兴等人,统统都是天地会成员在入会时听“师傅”或“大哥”讲的传说,距离天地会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差不多已有半个世纪了。

民国前后,为了宣扬民族革命,排满反清,一些历史学者开始大胆断言,将天地会虚无缥缈甚至充满神话的传说解释为历史影射,将万云龙解释为郑成功的化名,将陈近南解释为陈永华的化名,将朱洪竹解释为桂王永历或者唐王隆武,将清军火烧少林寺解释为清军杀害郑芝龙。事实上,郑成功反清以及郑经割据台湾之时,无论满清文书还是台湾文书,从未出现“天地会”三字,真正的天地会是在乾隆年间才出现的。

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天地会一直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活动,但势力一直没有延伸到北方。这些天地会成员组织松散,从来没有一个总舵主,更没有十堂堂主,通常只是七八人一起、十几人一起,最多几百人一起,推举出一个“大哥”、一个“师傅”,大家斩鸡头烧黄纸钻刀阵,歃血为盟,形成互不统属的小集团。乾隆年间林爽文在台湾起义时,打的是天地会名号,但是林爽文也没有能力去统一那么多的天地会。

韦小宝是个市井无赖,什么下三滥的招数,在他眼里就是致胜法宝。

陈近南:陈近南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茅十八是个江湖粗人,但其十分有原则,就算其危在旦夕也坚决不用下三滥招术,让江湖同道耻笑。

陈近南:陈近南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陈近南是个干大事之人,顾全大局不拘小节,一生为反清复明的事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近南:陈近南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韦小宝、茅十八、陈近南,三人的立场和思想,完全大相径庭。至于茅十八和陈近南,对韦小宝撒石灰粉御敌之事,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也无形影射出二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陈近南:陈近南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韦小宝眼中的江洋大盗韦小宝从小喜欢听说书的讲故事,他对三国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充满了憧憬和崇拜。茅十八是个江洋大盗,并非真的英雄好汉,但其在韦小宝眼里,恰巧符合为朋友两肋插刀被帮扶的角色。所以茅十八让韦小宝,体验了一把什么是江湖义气。

韦小宝用撒石灰粉救了茅十八一命,茅十八的厌恶态度,让韦小宝一时憎恨过茅十八。但到后来,韦小宝才明白过来,茅十八和他一样,都是十分讲信用的性情中人。二人不但同样崇拜着像陈近南那样的英雄,而且文化水平和成长环境,都一模一样。

当茅十八知道,自己崇拜的英雄陈近南,被韦小宝杀死后,他立即和韦小宝割袍断义恩断义绝,千里迢迢赶赴京城,要杀死韦小宝为陈近南报仇。这种情形恰巧又和当年,茅十八和韦小宝初识的情形一模一样。

茅十八当初要上京城,去挑战权势极大的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当年看到这个情节,不论是读者还是韦小宝,都认为茅十八在吹牛。

但事到如今,韦小宝的身份早已不是当年的小混混,而是康熙跟前的红人,一等子爵太子太傅鹿鼎公,可谓权势比当年的鳌拜要大的多。

再者康熙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只等像茅十八一样的江湖草莽,往里面钻。以此来看,茅十八是个真英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江洋大盗和陈近南的无脑崇拜者。

陈近南的顺水推舟之计陈近南是天地会的总舵主,其名声和影响力都很大,江湖上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是其忠实的粉丝。更以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为鉴定英雄的座右铭。

陈近南之所以如此受人敬重和崇拜,因为陈近南所做任何事情,都懂得顾全大局不拘小节。

陈近南阅人无数,知道韦小宝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自从韦小宝亲手诛杀了鳌拜,显然已经成了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不论韦小宝在皇宫的太监身份,还是青木堂香主的职位空缺,都给陈近南的顺水推舟之计,提供了稳固的温床。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近南作为天地会反清复明的总舵主,其知道天地会急需一个打入清廷内部的自己人。韦小宝诛杀鳌拜的突然出现,正好解决了陈近南一个大难题。

陈近南利用自己的英雄光环,正确的引导韦小宝成为天地会青木堂一个合格的香主。不仅顶住青木堂香主的空缺,更令天下英雄好汉,都知道诛杀鳌拜的小英雄,是我陈近南的关门弟子。

这么一来,可谓是一箭多雕。不仅平息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为天地会在京城之下的青木堂,提供了许多行动上的便利。这在日后,不论是韦小宝在调停徐天川和沐王府的恩怨事件上,还是韦小宝在搭救沐王府的死士事件上,都能看出,陈近南当初破格选择收韦小宝为徒是对的。

说到这里,陈近南可以轻易容忍韦小宝身上的下三滥招数,无不都是在为顾全大局做考虑。再者,韦小宝撒石灰粉的绝招,在其多变传奇的人生中,往往都起到了绝境逢生的效果。所以各有千秋各有所长,陈近南作为一个大集团的领导者,更懂得利用员工的性格特点,给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晶叔聊文化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图片来源西瓜视频电视剧《鹿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