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汉代的皇帝,是按照功绩和德行,而且西汉享有庙号的皇帝没有八个。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商朝灭亡后,周朝使用谥号制度,庙号被废除,秦始皇更甚连谥号也一并废除汉代的皇帝。
不过到了刘邦建立汉朝,这两种称号又都被捡了起来,所以说,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庙号和谥号的帝制王朝,刘邦本人,也是第一个拥有谥号跟庙号的皇帝汉代的皇帝。
西汉一共有14位皇帝汉代的皇帝,分别是高帝、惠帝、两位少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废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另外还有个孺子婴,他的身份一直都是皇太子,王莽是假皇帝(即代理皇帝)。
14位皇帝中,两位少帝和平帝都是傀儡皇帝,惠帝合昭帝也差不多,而废帝刘贺估计是想跟霍光争权,不到一个月就被废了,都没怎么尝过权力的滋味汉代的皇帝。
剩下的九个皇帝中,曾有庙号的就多达六个,不过真正流传后世的只有四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规矩的松动与收紧。
庙号的废而复用中间隔了八百多年,关于它的记载又不甚清晰,虽然名头是起源于商朝,实际上很多东西都是汉朝人自己来弄,所以一出手就搞出了问题。
庙号议定的规矩是“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和宗都是庙号,前面加一字以示概括,二者的区别就是庙号的规矩,功为开创之功,德为守成之德,所以庙号的议定既看功绩,又看德行,不过德行这东西最好胡诌,只要皇帝愿意,无德都能给你找出德来,谁还没个长处。
庙号是用于宗庙,那么就一定是在皇帝死后由继任皇帝跟大臣们一起选,比如刘邦,在他去世后,“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
群臣给刘邦上庙号为太祖,这没什么问题,毕竟汉朝就是刘邦建立的,虽然没能达到秦朝的疆域面积,还被匈奴揍了一顿,但这不影响刘邦的功绩,大臣们还独创了一个谥号“高”给他,称汉太祖高皇帝。
不过这个称号很快混了,大家更喜欢把庙号谥号合称,称刘邦的宗庙为“高祖庙”,于是有了高祖这个全新的称呼。《汉书》试图矫正这个错误,写了《高帝纪》,但它跟《史记·高祖本纪》的知名度和传播差远了,最后大家将错就错,把高祖也当成了一个庙号。
群臣的意见得到了新皇帝汉惠帝的赞许,于是刘邦的庙号就定下来了。
由于庙号刚刚恢复,汉初对庙号议定非常谨慎,像汉惠帝这种被母亲控制的皇帝,想都别想有庙号,像汉文帝开创文景之治,又是个大孝子、宽厚之君,群臣议定“德莫厚于孝文皇帝”,才给他上庙号太宗。
可文景之治的后半段汉景帝就没这个待遇了,他因为为人暴烈(砸死吴王太子、诱杀老师晁错),德行有亏,没能混上庙号。
其实别说汉景帝了,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千古一帝汉武帝也差点没混上庙号,由于武帝的穷兵黩武,晚年时起义频发,他去世后群臣对他并不是一片赞歌,议定庙号之事困难重重。
直到汉昭帝去世、汉废帝来了又走、汉宣帝继位,这件事才多少有点眉目,汉宣帝本人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祖父是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在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中几乎全家覆灭,只留下个孙子,皇位也落入到他弟弟汉昭帝手中。
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判断失误,酿成了皇后和太子的死,这也是他德行的一个缺失,是他难以议定庙号的一个阻碍。
不过汉宣帝上位后,为了显示自己嫡曾孙的身份,强力压下所有反对声音,给汉武帝上了世宗的庙号,意为“世世尊之”。
而汉宣帝自己,也因为励精图治,把汉朝的经济、军事、疆域等带上一个全新的高峰,拥有了中宗的庙号,这个庙号,一般是授予中兴之主的,汉宣帝时期,也叫孝宣中兴。
以上四位,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就是普遍承认的有庙号的西汉皇帝,那不普遍承认的呢?
就是规矩放松后的产物了,汉元帝给父亲上了中宗的庙号,又借着父亲攒下的国力南征北讨,威名赫赫,陈汤攻匈奴和昭君出塞都发生在他执政时期,所以他儿子汉成帝给他上了个高宗的庙号。
汉元帝其实也是西汉衰落的开始,他为人柔懦,又宠信宦官,酿成了帝制时代第一次宦官专政,而灭亡西汉的王氏外戚,源头就是他的皇后王政君。所以给他上庙号,基本是把德行丢进垃圾桶了,庙号议定的规矩,也就松了。
汉成帝时期则是王氏外戚权力滔天的时期,汉成帝荒于酒色,任由外戚干政,农民起义也渐渐多了起来,可谓功绩与德行俱无,可他却还得了个统宗的庙号。
汉元帝和汉成帝的庙号可谓名不副实,完全丧失了庙号应有的价值,所以在西汉灭亡十余年后,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再建汉朝宗庙时,废除了元帝和成帝的庙号,只保留了太祖、太宗、世宗、中宗四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