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没统计过,不过真实的阵亡人数还是可以推测一下的上官志标。战后国军方面统计自身伤亡37人,毙敌200余人。日方统计自身重伤3人轻伤24人,毙敌630余人。通过这两方的数据可以看出日军明显撒谎(国军总人数只有420余人)根据战后谢晋元回忆称牺牲十余人,杨瑞符称牺牲九人。如果说当事双方的数据都有出入的话,我们来看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记载,并比较《新加坡路中国士兵拘禁营拘禁兵力实况清单》得出孤军营当时有355人。按八百守军实际人数为423人计算,伤亡应该是68人,还有一部分人因受伤被送往后方,因此,国军方面统计的牺牲人数更为准确。现在统计这些伤亡人数也没啥意义了,我们只要知道他们全都是国家的英雄,记得要缅怀他们,他们就没白牺牲。
因为这个八百电影除了借用四行仓库和谢团长的名字以外,所有让人感动不已潸然泪下的桥段都是杨老板管导演发明的,他们知道怎么发明创造情节才能够吸引眼球,所以必须是这个剧情上官志标。
这个事件的历史事实是:没有什么日军大规模进攻四行仓库上官志标,没有什么激烈地争夺战,日军只留下一只小部队监视仓库,看这帮人太能表演了,试探性进攻了不超过4次,然后不搭理这伙子人了。最终战果,日军死亡一人,少尉田中士陆后重伤不治。国军牺牲一到两人,收慰问品时牺牲三人,在撤离途中被日军伏击,又牺牲八人(当事人国军杨瑞符营长上官志标回忆记录),这就是这个所谓电影的背景。而且这四百来人的团,不是88师原编制部队,一多半是通江保安团的壮丁和红军战俘无枪挑夫以及收集的散兵游勇,划归88师,是被孙元良违抗军令阳奉阴违,支到四行仓库去的,当时日军大部队忙得很,把精力放在追击国军以及企图战役迂回包抄工作上,没有派三十万日军在四行仓库跟国军斗智斗勇。还有啊,10月28日那面国旗,不是杨惠敏游泳送来的,而是英军放行让她走路过了泥城桥到了杂货铺。升起来的那面大旗,也不是她送来的,而是当晚10点,童军团团长叶春年等六人和记者一起送来的,还是通过杂货铺。
再补充一点资料上官志标。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官志标,日军接管租界并俘虏所有孤军营内所有3百多士兵。后期分散到各地做苦力。
1942年8月有8人从南京东郊孝陵卫日军战地士官学校逃出;到达句容县新四军帮助,8人全部回到重庆。1943年2月初,又有28名士兵从南京东郊孝陵卫逃出,部分参加了新四军。
1942年底,安徽芜湖有28人在代团长雷雄组织下暴动,一行共29人全部逃出;在新四军帮助下分两批到达重庆。后来这里又逃回来6人。
1942年初,士兵姚连玉等2人从月浦出逃;团副上官志标就医时脱逃,并担任了当地游击队队长。
1944年日军将南京孝陵卫剩余的120名孤军迁回上海,1945年2月孤军组织了集体逃亡,其中班长景勘等33名官兵得到新四军苏南游击队接应,最后33人全部辗转到达重庆。
……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如果当时租界里孤军营战士要跑,是肯定可以跑出去的。一来租界不可能看守比日军更严格,管理比日军更残酷,二来租界里的保安不可能比日军更有战斗力,三来租界不可能不顾及民国面子对逃亡士兵而穷追猛打。
所以,为什么从37年11月到41年12月四年时间孤军营没有出现有组织的逃离行动,很值得探讨一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