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被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杨丽萍在某平台播放自己在鲜花丛中吃火锅的视频,结果招来一位网友的恶评,她在评论中说道李若彤发文:“一个女人,一辈子没有孩子,就是一生的失败。到老也享受不到儿孙满堂的快乐,即使再美再优秀也逃不过岁月的摧残。”
一李若彤发文、戚薇就微博力挺
随后不久,针对“杨丽萍因没生育被呛”一事,戚薇就微博发文,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戚薇表示李若彤发文:“一个人最大的失败是:时至今日,还在给我们'女人'下定义,还把儿孙满堂当作女人唯一的成就...生育工具?!呵呵,我们早就不是了!”
二李若彤发文、李若彤力挺
6月7日“李若彤发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李若彤发文。我们都知道,李若彤在2008年和相恋十年的男友分手后,一直到现在都是未婚的状态。
“李若彤发文”力挺杨丽萍老师的微博,主要意思在表达“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不结婚总比找错了凑合凑合要强。要学会懂得尊重别人的决定,因为那是别人的人生。”
三、陈数力挺
在“戚薇、李若彤发文”力挺杨丽萍之后,晚上21:40,陈数也在微博上明确表态。配图中就一句台词”女人的价值,就是用来生儿育女的吗?”微博发文就俩字”不是“。
以上就是这事件的详细经过,那么,舞蹈家都不要孩子吗?再扩大范围,女人都可以不要孩子吗?
虽然现在生育观已经发生质的变化,生育已经不是女人的特有标签,但是既然上帝赋予女人母亲这个称呼,人生是单程,没有可以反悔的时间,如果不想生,也无可厚非,人总是有取舍的,想得到事业美貌就可以放弃做母亲的权利,享受儿孙绕膝之欢的只管生孩子,所以每个人都各取所需要,没必要这样肆意恶言相向,也不用那么说人家失败,还是李若彤说的好,要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不要横加指责。
看看舞蹈家要孩子的代表看得出来她已经怀孕六个月了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怀孕六个月,意味着什么呢?
吃两人份的餐点,在拥挤的地铁上获得一个座位,每天做30分钟的产前瑜伽、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而Ashley Bouder在怀孕期间一直都有在演出、练功,甚至在预产期前几天还在做挥鞭转,堪称超级妈妈。
孕六个半月的时候,她可以做完美的16个fouetté。
孩子是天使,只会送给那些喜欢他的人现在生活已经多元化,社会包容性更强,所以人选择的空间更大,人生不易,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无所谓成败,也无所谓得失,真心真意过一生就OK啦。
感觉这件更像是炒作,或者说现在的女人对生孩子这个问题越来越发怵了,所以才会引起这么强的反响。
回答问题前,重申一下背景。前几天,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一条吃火锅的短视频上了热搜。不是因为舞蹈或火锅,而是因为视频下的一条评论: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所谓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即使你再美再优秀都是逃不过岁月的摧残,到了90岁,你享受不了儿孙满堂那种天伦之乐。
此回复居然获得一万多点赞,有网友表示震惊:2020年,居然还有人这样定义成功?
而杨丽萍既没有像某些网友一样回怼,“只知道在生育中获得自我的人是母猪”。也没有急于证明自己真的过得很好。
她的回应堪称大气超然:
人都会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谁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轻的,你的气息是美好的,就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
只要自己认为过得好,没有伤害其他人,就可以。
谢谢理解和爱。望我们都能自在,如我!
道理虽然简单,但“认为自己过得好”,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充斥着太多的“别人认为”,久而久之,就把自己给弄丢了。
而说出“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这种话的人,更是活成了枷锁的模样,要通过指责别人,才能获得自我。
今天,书单君想来聊聊这件随处可见,又非常扭曲的事情——为什么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却会被指指点点,又为什么有人总喜欢对别人的活法指手画脚?而女人又一定要生孩子么?相信我,这篇答案里,会给你带来几分思考。
被强行标配的生活
一个朋友曾跟我讲过他的故事。
小时候,妈妈就教育他,男孩子要乖巧听话,不能留长发,不能留指甲,在长辈面前要沉默是金,在同学面前要活泼开朗。
长大以后,爸爸又教育他,男生应该读理科,文科没前途。大学以前不能恋爱,要好好学习。
到了大学应该继续努力,就算恋爱,女生也必须满足勤劳持家、贴心忠诚等条件。最好家里还比较有钱,而且是没什么恋爱经验的乖乖女。
那个朋友最后感慨道:他们只说“你应该怎样”,从不问我“你想要怎样”。好像我还没有开始活,他们就已经为我构思好了这一生应该怎么过。
这样的体会,你也感到有点熟悉吧。
人生之路,到底要怎么走?
“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稳定工作”之类,当然是一种可能性,甚至还可能是社会主流意识提供的一种标准答案。
然而可悲的是,有些长辈从一开始,就把孩子泡在这模子里,把这当成了孩子唯一的人生选择。
哪怕好不容易挣脱了家庭观念的束缚,又会有陌生人跳出来指责:你为什么跟我的过法不一样,你怎么可以不结婚不要孩子?
主流的选择不该成为唯一的答案。否则,它给某些人带来的,恐怕不是安稳的幸福,而是隐藏于心、择机发作的痛楚。
村上春树的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讲述了一个中年危机的故事。
男主人公初在东京经营着两家酒吧,有妻有女,有房有车,过着别人眼中幸福又成功的生活。
但是,他内心中有一个空洞,即使是事业和家庭都无法填补。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什么都不是。
直到遇见了小学暗恋的女孩,他感到内心里有东西开始复苏,让他想要抛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去过另一种人生。
像初这样的状态,在日本被叫做“空心病”。
按照家人的意愿生活奋斗,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以后,突然开始质疑自己:我真的活过吗?
这就是典型的,被“标配生活”毒害的人生。
等到有一天,人成长到可以不再担心指手画脚,想要开始做自己时,却发现,前半生已经在虚无中消耗殆尽了。
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可怕的是,喜欢对别人活法指手画脚的人,还真是不少。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总想着教你如何做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夫妻两个一起骑驴,旁边有人说:这俩人真狠,都骑在驴身上。
于是,妻子下了驴,让丈夫骑。旁边人又说:这么自私,不让老婆骑!
丈夫下了驴,让妻子骑。旁人继续念叨:真傻,只让老婆骑。
最后,两个人干脆都下了驴,牵着驴走。旁边人哈哈大笑:真是弱智,有驴不知道骑!
这个寓言描写的,不就是那些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的“看客”吗。
对此,鲁迅在一百年前就有着入木三分的揭露。
小说《孔乙己》里,咸亨酒店里就充斥着一帮看客。他们一会儿嘲笑孔乙己“脸上添了新伤”,一会儿说他念过书,却“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字字句句都戳中了孔乙己的心窝子。
看客心理有某种共同特点:以揭人伤疤为乐,喜欢看人出丑;只管满足自己,不考虑他人感受。或者说,他们就是专以他人的“缺点”来衬托自己的优越。
正是孔乙己的窘迫,才使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杨丽萍被嘲讽也是如此,“看客们”并不关心她的才华、所获荣誉乃至种种成功之处,专门挑刺他们认为的所谓缺点——“没有孩子”。
其背后动机不难揣测:即使你多成功也没啥牛的,连个孩子都没有,失败!而他们才是人生赢家。
一百多年过去,这种看客心理借由网络更是扩大化了。他们往往依据某种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站在道德高地上,发动无中生有的指责。
郭德纲曾解释他为何关掉微博评论:不管说什么,总会有人骂。你发一句“今天灯好亮”,底下就会有人回“显得你家有电啊?”因此,跟这些人怄气,没意义。
对待看客,说理是没用的。他们的乐趣就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你跟他们说理,就是剥夺了看客们的娱乐。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人生的重要问题,只有八个大字: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这八字箴言牢记心中,相信不论网络上还是现实里,烦恼会减少90%。
对看客而言,最痛苦的莫过于自己的挑刺没人在乎。
所以,一句“关你屁事”足矣。
“正确的人生?”
最后,书单君再聊聊所谓“正确的人生”。
对许多人而言,“正确的人生”是结婚生子,找个稳定的工作,过稳定的生活。这当然没问题。
但对另一些人而言,他们可能愿意体验更多的事物,或是对结婚生子不感兴趣,或是对稳定的生活并不向往,这同样无可厚非。
无论如何,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但是,我们大部分人被一套所谓约定俗成的“社会标准”束缚着,一旦偏离这套标准,立刻会被冠以为“不正确的人生”。这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伤害。
小说《革命之路》就呈现了这种纠结与迷茫。
里面写了一对年轻夫妻。丈夫弗兰克生活平稳,但缺少激情。他有改变现状的想法,却没有放弃现有生活的勇气。于是,他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此生究竟要的是什么。
书里是这么形容的:
他选择了一份无聊至极、毫无前途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责任;
搬进一件价格过高的高档公寓,是为了证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
要了第二个孩子,证明第一个孩子不是个错误;
在郊区买下一处房子,因为那是一般人生活轨迹里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而他则证明了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去做。
证明啊证明,这似乎就是他娶了现在这个妻子的全部理由。
这多么像我们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被推着向前,好像每一步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自己身不由己。但总有些时刻,我们会自问:这真的是我想过的生活吗?我们所谓的“自我”,是不是只是经过别人塑造的、别人眼里的“自我”?
弗兰克一直想去巴黎,在妻子的鼓励下,他终于下定决心,准备辞掉工作,去巴黎展开新生活。正当这个节骨眼,老板却给他升了职,妻子也怀了孩子。于是,他立刻就退缩。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妻子对他的爱意也逐渐消散。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都需要全力以赴,所谓“正确的人生”根本是个伪命题。
很多年前杨丽萍就曾说过: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对这样的人生,理解的人可以欣赏,但不理解的人,也请不要瞎说。
人类如此努力地推动社会进步,就是为了包容更多元的文化,给尽可能多的人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机会。若所有人都要活成一个模样,那是文明的倒退。
结婚生子也好,独自生活也罢,只要不伤害影响别人,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指责。
毕竟,当代成年人最大的美德,就是“管好你自己”。不是么?
而女人是不是一定要生孩子,看你自己就好。
不要去管别人。没有什么正确与否,一定与不一定,过好自己的人生,足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