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宽厚能干的女性为何刘娥一生专宠。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刘娥即章献明肃皇后为何刘娥一生专宠,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1为何刘娥一生专宠、好读书,学以致用刘娥刘太后的床榻边就有不少书籍,可以她日常爱读书。当郭皇后因为自己不受宠而找她哭诉时,她耐心听后,给了郭皇后一本《论语》,告诉她「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日日开心,谁没有愤懑难抑制啊。欲得他人之惧,先有摄人之能;欲得他人之敬,先有服人之德。读书未必能治国,但能修身静心。」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史书上也记载了「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为何刘娥一生专宠。」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2、拥有治国之能剧中为何刘娥一生专宠,刘娥曾说「执国便如执秤,不过是以公而求平,不平则不稳,不稳乃是国之祸首。」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维持社会稳定,让国计民生得以休养生息,是她的治国理念。

刘娥身为皇后时,不但处理后宫之事得心应手,也常常陪伴宋真宗批阅奏章,她处理政事「周谨恭密」。宋仁宗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时的遗诏便是「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这可以看出宋真宗对刘娥的倚重和信任。

宋仁宗即位时年幼,刘娥临朝摄政,更是显示出不凡的政治才能。刘娥主政时期,终结了宋真宗时期规模巨大「天书运动」,下令将「天书」随同宋真宗一起下葬永定陵,停止天下宫观营造。并且天圣元年(1023年),刘娥下旨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交子作为朝廷发行的纸币,比西方1661年由欧洲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600多年。

政治上,刘娥整顿吏治,提倡廉政,先后6次下达诏书惩戒贪官污吏,完善台谏制度,遏制裙带关系。文化上,她发展科举,扩大取士名额,建立州学,编撰书籍。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强调夫妇齐体,提高妇女的地位和财产继承权。史书对她的评价是「当天圣、明道间, 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 亡大阙失,奸人不得以自肆,由言路得人故也。」

3、宽厚仁德宋仁宗,其实是刘娥的养子,他的生母是刘娥的婢女李氏。宋仁宗的叔叔八大王总在挑拨太后与皇帝的关系,在刘娥死后,八大王说「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但,宋仁宗为李宸妃换棺木时,发现「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在李宸妃生前,刘娥不曾怠慢她的衣食饮用;在李宸妃死后,刘娥听从了丞相吕夷简的进谏,以皇后之礼下葬李宸妃。

综上所述,刘娥却属于封建王朝时期出类拔萃的女性,如果生活在现代,她也一定是个女强人。

澶渊之盟为二十五年的宋辽战争画上了句号,宋朝的北方自此安定了下来,御驾亲征的宋真宗卸下戎装,南返开封,终于可以回归老婆小妾热炕头的幸福生活了。宋真宗虽然是个好人,却也是个好色的人,继位后的这几年,陆陆续续的又纳了好几个妃子,口味也不单单只局限于刘娥这样的成熟少妇,对于杨才人那般的小萝莉也是宠爱有加。但是即使他后宫佳丽无数,却仍然没有多少子嗣,郭皇后好不容易为他育有一子,却在咸平六年便早早地天折,享年9岁。英年丧子,为父为母自是伤感万分,即使好不容易从战乱中归来,真宗也不能只待在刘娥身边,他还要去到郭皇后那里,抚慰哀伤。生在万恶的封建时代,坚强的刘娥自然不会被此打倒,她的认知虽然有时代的局限,却也有着属于自己争取权益的方法,只是距离出手的那一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为何刘娥一生专宠:清平乐中的赵祯的养母刘娥的一生,你看到了什么?

一、刘娥在后宫表现得很好,但因出身低下,被朝臣反对封其为后

在刘娥重新被迎回皇宫的时候,激动的真宗便早早地想将她封为贵妃,然而此举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尤其是当时的宰相李沆竟然当着宫中使者的面,将真宗亲发的封妃手诏烧毁,从而驳回了君命。李沆向来个性温厚,之所以用此激烈的手法反对刘娥封妃,除了各自的立场不同外,也代表着时机的不成熟。刘娥自然是知晓这些的,她并没有为此而作吵闹,只是默默地接受着一切,为了等待真宗,她放弃了整个青春,默默蹉跎到了三十六岁。

即使在当时的宫里,到处都是出身比她高贵,比她更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她都不在乎,或许对于她这样的出身来说,能有今日的生活已是万幸,也或许不幸遭遇带给她的不单单是痛苦的回忆,还有坚忍不拔且静以致远的人生智慧。对待真宗的后宫,刘娥选择了融洽地相处,不以自己的出身而自卑敏感,也不以自己的年岁资历而妄自尊大。对待出身高贵的郭皇后,她能不卑不亢,对待年少的杨氏,她也能亲若姐妹。真宗将这一切看在眼中,自是凛然,从此每当他想晋升刘娥或者杨氏时,总是将二妃一同册封。

时间来到了景德三年十月,皇子赵祐终于以皇太子礼稳妥下葬,与明德李皇后一同陪葬于太宗皇帝的永熙陵,但如此超然的规格仍然不能消除郭皇后丧子的心痛。仅仅只过了一年的时间,郭皇后便也跟着爱子香消玉殒,享年32岁。唯一的皇位继承人和皇后相继离世,这不但是真宗的个人悲剧,也让整个国家的政治产生了动荡,为了稳定局势,也为了给苦等多年的刘娥一个回报,真宗意图让刘娥成为下任皇后。但是这个决议再次遭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以寇准、李迪为首的宰执大臣们认为刘娥的出身过于寒微,难以配上国母之尊。

于是真宗便打算带着刘娥弯道超车,找来了权知开封府刘综,使其公开表示与刘娥是失散多年的亲戚,不想刘综是个硬骨头,完全不把皇帝的拉拢放在眼里,当场拒绝了。当年刘宋武帝刘裕起于微末,好不容易整合南朝成为帝尊,却因为缺亲戚而没法让霸业再进一步,不想数百年后,刘家又出了一位女杰也因为缺亲戚而进退失据。不得不说,不管什么时代什么段位,说到底还是要靠亲戚,人多力量才大嘛。当然刘娥虽然缺出身缺亲戚,好在不缺夫君的爱,真宗面对这样的阻力,依然没有放弃。

二、刘娥让李氏代其生子,有了嫡子后,地位稳固,终于登上了后位

大中祥符二年,刘娥升为修仪(正二品,至大中祥符五年,刘娥又册为德妃(正一品),花了五年的时间步步为营,刘娥距离后位只剩下一步之遥。就连刘娥的前夫龚美也因为刘娥缺亲戚的缘故一并被真宗升了官,并让他改姓刘,当了刘娥的义兄。皇帝难得这么用心,大臣那当然也要来添点堵,聊表心意。参政赵安仁上书,希望真宗册封出身名门的沈才人为皇后,以正中宫。赵安仁作为李抗政治上的继承者,自年轻时便广受五代老臣的青莱,又有大功于朝廷,是故其在朝中极有威望,赵安仁此番推荐的沈氏更不是出自寻常高门,其祖父便是北宋开国时地位仅次于赵普的谋臣沈伦。

真宗转身向首相王旦寻求支援,再次被拒绝。五代旧臣与北人大臣联合起来的压力直面而来,压得真宗直喘不过气。然而经过多年的斗争磨合,宋真宗早已不是孤军奋战,刘娥作为他的盟友,已经逐渐成长了起来。多年来,刘娥深切地体会着外朝对自己的排斥,也探寻着朝野上下的规律所在,如今真宗为她铺垫日久,终于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了。

刘娥把目光放在了皇位继承人的培育上,她自己虽然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她通过将沉默稳重的婢女李氏安排到真宗身边,让其受孕,成功为真宗诞下了皇子。皇子取名受益,真宗中年得子,自是欣喜若狂,马上就确立了赵受益皇位继承人的身份。李氏虽然成为皇子嫡母,但是她在宫中生存必须要依靠刘娥的关照,于是,赵受益被安排到了刘娥的名下抚养,而李氏则先被给予县君名分,又升才人,再被封为婉仪,虽享有富贵,却终身不得与亲子赵受益再见面。

随着刘娥的地位水涨船高,外朝中的一些大臣也嗅到了未来的可能性,重臣王钦若便是个中代表,他因私怨在宋仁宗面前说了赵安仁的坏话,把赵安仁推荐沈才人的事彻彻底底演化成了士人结党,真宗本来就对赵安仁不满,只是念着旧情而迟疑,王钦若如此一说,算是帮他下了决心。是年九月,赵安仁便被罢免了参政之位。王钦若虽然未对刘娥立后之事直接表态,但罢免赵安仁,无论如何都为刘娥的进一步提升铺平了道路。于是不久后,在王旦的妥协下,中书门下共同上书请命,恳请真宗立后,早正中宫。多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大中祥符五年年末,刘娥正式登上了后位,母仪天下。

结束语

政治在任何地方都永远是残酷的,刘娥让别入代己生子虽然透着荒诞,然而母凭子贵却是那个时代上流女性不折不扣的生存铁则。凭借着赵受益这个嫡子,刘娥的地位变得稳固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嫡子甚至带来了真宗的宠爱都无法给予的政治财产。

历史上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是取材于刘娥让李氏代已生子一事,虽然历史没有故事中那么荒诞,但其露出的宫廷斗争的险恶与残酷是一样的。刘娥赁着这个嫡子登上后位,后来还真实掌握了北宋政权十多年,她可说是一大赢家。只是那个被当做生育工具的女人李氏却再也不能够见到自己的儿子。唯一让人觉得欣慰的是这个嫡子在刘娥的教养下,成长为了君之典范,他就是宋仁宗。可是宋仁宗终其一生都没能见到其生母,一生都活在对母亲的愧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