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值得商榷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孙策想北上偷袭许昌,却被仇家派了三个刺客,在孙策外出溜马的时候,偷袭了他,孙策面颊中了三个剌客的毒箭,自感不久于人世,就将弟弟孙权唤至床前,将东吴之事交于孙权。读者应该注意到,此时的天下大势尚未"三国鼎立",而孙策只是说:"中原混乱,凭吴方成勋、越兵马和三江之险,足以坐观成败。希望你们(张昭等)好好辅助我的弟弟。"
(孙策绣像)
他又把孙权叫来,给孙权佩上印绶,对他说方成勋:"率江东兵马于两军对垒间把握战机,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举贤任能,让他们各尽其心,以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夜里孙策去世方成勋,年仅26岁。
而这时方成勋,曹操正与袁绍酣战,为了防备自己腹背受敌,早就把孙策安抚得十分巴适。用了传统的联姻关系,双方成为儿女亲家,而孙策的江东地位也得到朝庭认可,所以,孙策是割据一方的势力集团。
孙权继承的关系并非帝位方成勋,而是地位。
孙策去世时年仅26岁,他的儿子孙绍最多不过十岁。如何继承职位,行使江东政务?
重要的是,孙权15岁就在基层担任要职,仼命为阳羡县长,上司举为孝廉,州里举为茂才,试用为奉义校尉。朝庭也知道了这位少年英才,派刘琬专程来赐与爵位官服,而且仔细对孙权摸骨看相后逢人便说:"孙家兄弟虽然优秀,但是寿命都不长,只有老二孙权寿命最长⋯"。
假如孙策不早亡,他的儿子孙绍应该是王位继承人。
因为皇位正统的继承是父业子继。没有孙权的事,而且孙坚名下有四个儿子。
周瑜和孙策算是发小,周瑜又是孙策最倚重的大都督,从道义上来说奔丧是必须的!但为何要带兵呢?这就和当时的政局有很大关系了!
孙策死了以后,对于继位之人,在吴国内部是有很大分歧的。绝大多数文人都会支持孙策的儿子就任江东之主,这也是皇位继承的正统路线!只有极少部分文武大臣支持孙权。但是不管内部有多大的分歧,吴国在处理王位的继承上都显示出了以大局为重的理念!孙权临终时把江东之主交给孙权,没有人知道,只是孙权和孙母的一面之词。
作为江东的实权人物周瑜,自然不会看到江东因王位继承而产生内讧,给曹操可乘之机。他带兵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东吴内部的稳定,不管是谁接替吴主之位,对他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不管孙策的遗命如何,只要周瑜点头,谁都可以做东吴之主!
作为智谋超群的周瑜来说,可能更希望成年的孙权继位,他绝不愿看到年幼的孙绍继位被后宫控制,反而影响朝政的稳定!带兵只是为了威慑人心,维持朝政稳定而已!
曹操说出这句话的时间,发生在公元213年的濡须之战。曹操这句感慨,更多地是对自己英雄迟暮的扼腕,以及对孙权英武雄略的欣赏。一、濡须对峙,曹公败退
曹、孙双方在濡须口对峙一个多月,从战绩上来看,曹操一方是吃了亏的,被孙权俘虏几千人。曹操只能坚守不出,孙权亲自乘船来曹营转了一圈,曹操见东吴军容整齐,不由发出这句感慨。
当时的曹操已经58岁,垂垂老矣,而孙权才31岁,如日东升。算上几年前的赤壁之战,孙权再一次挡住了曹操南下的大军。纵横天下的曹操居然面对孙权这个年轻人束手无策,感慨自己迟暮的同时,心中也升起对孙权的欣赏。
二、孙权坐断东南,遇大战有主见
孙权18岁接掌江东,并不是躺在父兄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当时的江东内部并不稳固,孙权凭借过人的政治手腕,捋顺国内的政治势力,使得东吴政权逐步稳固下来。并且每逢大战,必定有自己的主见。当初曹操赤壁之战南下,声势滔天,东吴国内一片投降之声,是孙权力排众议,力主抗曹,最终击退了曹操。年纪轻轻有如此胆略和雄心,这让同为枭雄的曹操非常欣赏。
三、孙权强过曹操诸子
这个时候,曹操心中最愧疚的长子曹昂已经作古多年,最聪慧的儿子曹冲也已经夭折。剩下的曹丕、曹彰、曹植正在为世子之位明争暗斗,但是和眼前年龄相仿的江东之主作比较,曹操的儿子们在功绩、胆略、政治手段等方面都差了一筹。
此时的孙权,已经不是当初刚刚即位时候如履薄冰的东吴少主,而是统御八十一州的江东之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