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令人惋惜的只有昭君吗?  千百年来王政君和王昭君,关于王昭君,有相当多的诗歌,大部分的人都是替这个和亲的姑娘感叹,哎啊好可惜啊。可惜什么呢?无非是说这么美,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当时的蛮子给带走了,这个潜台词是不是说她,原本应该由大汉皇帝享用,再不济也应该由汉朝臣子们受用,最终便宜了蛮子,真的太令人扼腕长叹了。写诗的人们,有多少是从家国考虑的呢?或者也有人认为,家国天下,应该靠武装,打得他们乖乖地上贡称臣,而不能靠一个女人来维系和平?

王政君和王昭君:昭君出塞令人惋惜的只有昭君吗?

  其实我也觉得王政君和王昭君,对于昭君出塞,没什么好惋惜的,当时出塞,是她做得最好的一个选择,而她出塞后的表现及效果,更是值得赞扬加褒奖,虽然她也很苦,有时也绝望,可是换另外一个人,是一样的,在大环境下,个人的幸福其实相当渺小。

王政君和王昭君:昭君出塞令人惋惜的只有昭君吗?

  她是什么情况下出塞的呢王政君和王昭君?

王政君和王昭君:昭君出塞令人惋惜的只有昭君吗?

  竟宁元年春正月王政君和王昭君,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汉书·元帝纪》

  竟宁元年王政君和王昭君,单于复入朝...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皇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请罢边塞吏卒...——《汉书·匈奴传》

  咱们自古以来,比较喜欢玩文字游戏,这两小段,字面意思就很有倾向,匈奴的老大呼韩邪亲自来朝,愿“婿”汉氏,汉帝“赐”后宫女子,老大请罢边吏——不管怎么说,都是匈奴服软。当然了,匈奴当时的情况的确也很糟糕,早在此前六十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后,呼韩邪败了,主动南下请求与汉保持和平,免得被郅支单于和汉两边夹着打。

  匈奴的情况不乐观,可是咱们汉朝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其实也一样,国力下降得厉害,完全没有能力一举荡平“蛮夷”,只好扶植弱小的一支匈奴,让他们当炮灰,让他们自己人斗去,于是汉元帝送兵送钱,赐亲,还把年号改成竟宁,以图个边境安宁的吉利意思。

  按咱们想的,送个宫女给他,给点小钱,给点小兵,他们就乐颠乐颠的,真没见过世面,可是于匈奴人而言,哪怕贵如公主,也不如喘息的机会宝贵。

  汉朝也很得利。汉元帝时代,和此前时代都不同。汉初,咱们汉朝主动和亲,匈奴没事就来打,汉武大帝时代,打得匈奴人满地找牙,但自己也七死八伤,虽然和亲不算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是匈奴分裂,自己也得恢复国力,送个女子送点钱就能保证和平,那就送呗。

  对于昭君来说,远嫁塞外,一辈子也可能回不来(事实上没回来),的确挺可怜的。她做了一些词,比如说《怨词》,就很能看出她的这种情绪。可是咱们也知道汉朝皇帝的共性,王昭君在汉宫里,真的能过上多幸福的生活?别说她曾经树敌多矣,就算是见面会上元帝把她夺回来,成了宠妃一员,这种宠,能保持多久?不说别的宠妃,就是皇后王政君是放在那里看的?以王政君的手段,以王政君的寿命,王昭君要想过得呼风唤雨,可不简单——何况此前沉寂宫中就可以想见,她的宫斗手段实在一般。

  在汉宫,昭君幸福的可能,很小。“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家的后宫,都一样。

  我个人感觉王昭君应该是那种外柔内刚的性格,咱们看看,她嫁给匈奴单于,做了单于老婆群的一员后不几年,老单于驾崩了,王昭君马上写信给汉元帝,即《王嫱报汉元帝书》,信中称“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说的白一点,就是我呢,现在老公挂了,在这儿也没什么事了,我家里还有父亲兄弟,求陛下可怜可怜我,让我回家过去吧。

  可是汉元帝也挂了,继任者汉成帝知道这事后,让王昭君继续发挥作用,“从胡俗”地过下去。胡俗是什么?“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做儿子的继续父亲的一切家业,包括众多小后妈,就这样,王昭君又成了下一任单于的老婆群中的一员。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王昭君依然坚强地活着。

  按咱们汉家的礼仪,这种收继婚,实在是乱伦了,或许这也是文人们感叹她命运的一个原因吧。从这点上来说,昭君的确是值得人怜惜的。只是,从历史的进程看,咱们没有资格怜悯她,她应该得到的,是咱们的尊重与敬佩。汉匈两家,此间出现了难得的和平“边成宴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昭君之功,不可没。(文/宛如清扬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