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香港富豪李嘉诚退休,工龄90,今天是台湾文坛战士李敖“退休”,享年83李敖是谁。

李敖是谁:大师李敖83岁病逝,一生狂放不羁,你最佩服他哪点?

李敖是谁:大师李敖83岁病逝,一生狂放不羁,你最佩服他哪点?

喜欢李敖是中学时代的事情了李敖是谁,他大胆犀利,渊博直率,富有战斗品质,颇有那么点当代鲁迅风骨。

可能是我们的语境中出不了这样的人杰吧李敖是谁,他在彼岸发出的声音,每每都有撕裂苍穹的力量,且犀利中不乏亲切。

那时候喜欢买他的书,他的杂文集,他的《中国性命研究》,我从中学一直看到大学,从福建老家一直带到北京李敖是谁。北漂辗转搬迁数十次,这本书一直都是我书架上的座上宾,尽管这本书之余李敖并不那么代表。

书中文章可谓形骸不羁李敖是谁,光看书名就让人心潮澎湃。这本书很特别,记述了李敖从瀚海典籍中提炼的两性精萃,比如他研究《易经》中的性交文字,《战国策》中的性交姿势,佛经中的性交文字,对我最初的性意识冲击不小,也让我不再把性事当作什么羞辱之事。

记得书中有篇《且且且且且》的文章,从文字的变迁研究老祖宗们的生殖崇拜,不仅考据出了“祖宗”之“祖”中“且”部的象形意义,连祖先牌位也是“且”的取代物。考证究竟如何我没有资格作出是非判断,但文章的趣味着实是我这种闷骚文青的大爱。此文我估计读过不下数十篇,每每都能读出致雅致儒的小情趣来。

另一篇《也也也也也》印象也很深,考究的则是女性生殖器,内容记不住了,但其文末贬新生代国民党的无知,把阿拉伯国家国民译成“也门”,我大概还记得。 大学后很少看李敖文章了,但对他的好感延续下来。可能是他和大陆走得比较近罢,也可能是他身上有我们自由言论的图腾。后来看他做客娱乐节目《康熙来了》,越发喜爱起来。

去年我的图书编辑给我了一本他的《法门寺》,是本历史小说,讲的是清末变法之事。编辑的意思是想让我帮忙推推看,有没有影视转化的可能。书我看了,写得挺好,但愚钝之我终究还没琢磨出改编的法门。

今突闻李敖病逝,知悉他染疾多年,但他的乐天派,总让我误以为他健健康康的,永远不会有病痛的折磨,更不会有死亡的羁绊。但消息如山倾倒时,我第一反应竟然是泰然的。虽然说这有趣的家伙究竟还是走了,但我觉得他此生潇洒来,当会潇洒地走,来这一遭,足矣。

笑送!

高中时读《千秋评论丛书》、《万岁评论丛书》、《独白下的传统》,痛快淋漓,拍案称奇;大学时读《蒋介石研究》、《国民党研究》、《冷眼看台独》,纵横捭阖,启智开愚;间中再看看《李敖情书》、《李敖情诗》什么的,更是非笑骂“这个流氓!”不足以大快人心。

如想了解李敖,不妨读一读《李敖快意恩仇录》。

自1990年代台湾党禁洞开,言路渐通,很多台湾人都以其“民主进程”为自豪。我曾经断言,在这样的情势下,李敖不会再有往日的风光矣!因为养成李敖的土壤已经没有了,像他这样的战士,要的是敌人,是挑战,是压迫,是“敌强愈强”,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可是现在谁来挑战、压迫、敌视李敖呢?李敖又去和谁战斗、奋斗、缠斗呢?一个失去风车的堂吉诃德还算什么堂吉诃德?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李敖是英雄末路的李敖,是明日黄花的李敖,是廉颇老矣的李敖。李敖曾经强调他不看电视,可是先是跑去台湾某台开了节目叫“李敖笑傲江湖”,后来又在凤凰卫视搞《李敖有话说》,在我看来,这是沦为了传媒的工具,今之李敖,已无足观。

可是李敖是何等聪明的人!“别人下海,我们上山”,李敖失去了现实中的敌人,但他还有一生的帐要好好算算。李敖一生,足不出“台”,但在华人文化圈中影响之大,却决不可低估。他对国民党,对台湾社会的批评,或许和我们关系不太,他对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的批判,姑且囿于专业范围内讨论,但李敖一生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与专制权力恶斗缠斗,“如怨鬼蛇蝎,二六时中,无时或已”,这样的姿态,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入世的一种范式,值得借鉴。而且李敖和别人不一样,其他名人喜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着大家去学习,这个“李”敖却偏要自己来“言”,金针度人,自撰教材曰《李敖快意恩仇录》。

四九年后,台湾孤悬海外,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在其中的发展,走的是和大陆迥然不同的一条路子。李敖成名极早,身体康健,所以几乎参与了这种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五十年来台湾大大小小的社会、文化事件,我们往往都能从《李敖快意恩仇录》中读出一种“在场感”。我们看李敖骂国民党,骂民进党,骂海外学人,为胡适辨,为雷震辨,为殷海光辨,与胡秋原战,与徐复观战,与台北高雄台中市政府战,兼及一些亦友亦敌、先友后敌、非友非敌的名人,如柏杨、梁实秋、彭明敏、许倬云等等,大小七十余次法庭诉讼,煌煌百余本论战著作,人称“文化太保”,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异数!这本书能风靡台岛,侵袭大陆,绝非偶然,而且不管算不算“五百年来白话文第一”,李敖的文字肯定是一流,顺,又不滥,好看。

李敖当然不可能讨好每一个读者,曾经有人因为他的一本书上印了“不喜欢李敖,你是弱智”而要起诉作者么?但是很多人不喜欢李敖,和有时老太太罚随地吐痰款一样,不是因为李敖的东西不好,而是由于他“态度不好”。这里我没有必要为李敖辩护,因为李敖自己在书里对此有“李敖式”的认识。他说:

“多少年来,在国民党堵塞每一种渠道的暴政下,大丈夫“没有正常的用武之地”,要想出头,难免要有一些世俗眼中的“花招”、个性、新闻性,但这些招数使出来,你就不可能有“正人君子”的“清望”形象了。……视正常为反常,这种代价,是我们志士仁人不得不付出的。”

这就是“求仁得仁又何怨”。李敖在北大演讲时,引过一句陆游的诗叫“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

搞不好还真是这样,他死了,中国文坛就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