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字时良,浙江乌程人,是明代杰出的治水专家潘季驯。1565年任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以后,在1570年,1578年,1588年,又三次担任河官,在治黄工程上花了二十七年的心血,直到1592年告老退休的时候,这个七十二岁的老翁还对神宗朱翊钧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所写的《河防一览》一书,总结了他的治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部伟大的水利专著。
明朝治理黄河着眼在保运河潘季驯。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江浙一带每年要有四百多万石漕粮经由运河北运,供军国之需。漕粮和运河是关系到明朝安危的大问题。这条运河的命运又恰恰与黄河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当时的黄河主道是从兰考夺汴河水道东流,经沛县、徐州、邳县、宿迁,在淮阴与淮河汇流,出云梯关入海。大体与今天地图上的淤黄河相当。这样,黄河不仅逼近运河,而且从淮阴到徐州一段黄河水道也就是运河水道。黄河不断地决口泛滥,直接威胁着运河的安全。
面对着难以驯服的黄河,很多治河的人采取“以邻为壑”的办法,消极地保运河潘季驯。他们在黄河北岸修筑长堤,有意拦河南行,任凭它泛滥漫流,以保护东部的运道。对淮阴以下的准河决口也不主张堵塞,只当它是入海通道。再不然,就是躲开黄河,另开新运河。
潘季驯坚决反对这种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作法潘季驯。他在奏疏中屡次说到,既要免除运道的梗阻,又要解除受害百姓的痛苦,使他们“得以安居乐业”。他提出了“民生运道两便”的积极治河方针。他认为,黄河运河相通,治理了黄河也就保护了运河,黄河淮河相汇,治淮也就是治黄,既不能离开治黄谈保运,也不能抛开淮河谈治黄。在这里,治黄是中心,黄河“顺轨”是关键。
怎样治黄呢?按照传统主张,是分疏,就是在下游多开支河,将大水化小,急流化弱,同时开宽入海口,以便河水宣泄潘季驯。但是经验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越分疏,水越缓,沙越沉,淤塞越快,河越容易泛滥。
潘季驯力排众议,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全新治河原则潘季驯。他认为,黄河挟带了大量的泥沙流入平衍的阔野,“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治河的妙诀不在使水势变缓,而应该使它变急。要使水流湍急,就不能分疏放任,而只能束水归漕。这就需要塞决口,固堤防。
潘季驯提出和实施了一个完整的束水防患的堤防系统潘季驯。他所筑的堤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离它二三里之外的遥堤,二堤之间的格堤,缕堤之内增加它的坚固性的月堤。缕堤是关键,遥堤是屏障,格堤是缓冲,构成洪水的三道防线。同时,堤上栽柳,植芦苇,种茭竹,用来固土固堤。
潘季驯与那些昏愦颟顸的河官不同,为了真正能防止河患,他亲自到海口踏勘,沿黄河淮河运河岸边调查,虚心向官吏、居民、船工、篙师请教潘季驯。有一次,他乘坐小船到河中勘测,遇上了大风,小船颠簸在涡底浪尖,处境十分危急。幸亏小船挂在树上,才得脱险。潘季驯所以能对那些错误的治水方法据理驳斥,并制定出正确的治水方案,是与他辛勤的调查研究分不开的。
潘季驯是河道总理或总督,官阶很高,但每次奉命治河,他总是亲自参加工地劳作,以鼓舞士气潘季驯。1570年,当河防工程结束,数万搁浅的官民船只启碇北上的时候,突然连日大风暴雨,紧接着山洪又滚滚而来,河水漫过了堤顶,新修的堤防多处决口,官吏民夫十分惊慌,纷纷准备逃散。这时,潘季驯正患背疽,他忍着疼痛,包裹一下疮口,就赶到了工地,亲自督率民工,抢堵决口。官民们很受感动,群情振奋,终于化险为夷。
潘季驯的治河成绩是很显著的潘季驯。万历初年,黄淮“横流四溢,经年不治”,经他治理以后,“一岁之间,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田庐尽复,流移归业”,使黄、淮、运河保持了五六年的安定。1583年,他被指责党庇张居正,削职为民,黄河的事情便不再有人认真过问,河患又渐严重起来。当权者不得不再次起用潘季驯治河,黄淮沿岸才又见到“室庐丘垅,烟火弥望”,老百姓得以安居,数万艘运粮船又扬帆北上了。晚明时期,潘季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取得如此的治河成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