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为苏大强流泪。见过这样的人,是一位朋友的父亲。真名不能说,就叫他陈叔吧。陈叔比苏大强还能作,运气也和苏大强差不多。

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为苏大强流泪,儿子就是我的朋友。三年前,陈叔说想把住了20多年的自建房卖了,再买一套商品房。

儿女都没啥意见,毕竟老头子一个人住4层小楼,打扫卫生都得累死为苏大强流泪。后来陈叔左看右看,就在某楼盘交了首付。

但自建房还没卖为苏大强流泪,首付都是陈叔向亲戚朋友借的。儿子小陈在外地工作,已经成家买房,每个月要拿大半收入还债,这些事陈叔都是知道的。但他却给小陈打了个电话,让他每个月打5000回来。

小陈没办法为苏大强流泪,拿信用卡套了点钱救急,又问父亲卖房的事办到哪一步了。按理说,那套自建房不愁没人接盘,这些年地价涨了不知多少倍,随便出都是赚的。

陈叔老脸一横,说老房子不舍得卖,但新房一定要买,让小陈想办法。小陈哪有什么办法,父亲的意思无非是让自己把已经供了几年那套房出掉呗。

这个时候,我才从小陈口中听到了部分事件。我劝他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一线城市一套房,就算自己不住租出去,每个月也能收回一点奶粉钱。出了就真的亏大了。

还有半句话我忍着没说出来。小陈买房的时候,钱是自己想办法凑的。早上上班晚上跑滴滴,全年365天玩命干,周围朋友都说他是个狠人。凭什么陈叔一句话就要全部拿走?

后来过了差不多两个月,小陈忽然告诉我他回老家发展了,房子也卖了,老婆带着孩子租房子,留在大城市读书工作。陈叔开开心心手握两套房,过上了有人伺候的安稳晚年。

事实上,陈叔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他真正想要的不是那套房子,而是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供自己差遣。从他对儿媳的态度来看,小陈妻子就是跟他“抢儿子”的外人,离了最好。

小陈的专业技能在老家很难找工作,收入比原来低了很多。有时想见见妻子,还得找借口说老同学聚会要出去一趟,陈叔才肯放人。

往大里说,陈叔和苏大强都属于那种控制欲很强的家长。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却因为失去控制感到焦虑,还希望回到十几年前那种家庭状态。

讽刺的是,予取予求的家长所使用的控制手段,和幼儿对家长的手段很像。苏大强一言不合就开哭,各种卖惨抱怨,不正是小孩子爱用的招数吗?

只不过小孩这样做还有几分可爱,大人这样做却显得幼稚可笑,往往还会伤害最爱自己的人。

最近头条上关于《都挺好》的话题成为了热点,好多人都感慨,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真的影响很大。

为苏大强流泪:苏大强的作,你们遇到过吗?身边有没有?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苏母,为人性格强势,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是自己做主,自己拍板说了算,从来不征求别人的意见,甚至容不得商量。这样强势而又重男轻女的妈妈,在中国家庭中非常普遍。

为苏大强流泪:苏大强的作,你们遇到过吗?身边有没有?

苏大强,性格唯唯诺诺,懦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起重要角色,但显然他习惯了逃避,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反抗,敢怒不敢言,甚至在明玉被妈妈打压的情况下,也不敢站出来维护。我倒是很能理解苏母的强势,现实中孩子成长教育,家里家外都由女人一人操持 ,父亲的缺席,注定了苏母的强势。这反而折射出母亲在家中的辛苦不易,对老公的抱怨,对生活的无奈。

为苏大强流泪:苏大强的作,你们遇到过吗?身边有没有?

苏明玉,敏感的情绪和不安全感,以及长时间生活在这种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中,感觉不到一点关爱,这对她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苏明哲一家人常年在外,和家人感情本来就很淡,而他作为家中长子,事事都要自己出头,大男子主义思想特别重,这种不顾小家,一味维护自己家人的愚孝行为让人感到失望。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老大媳妇在国外独自一人带孩子,还要工作,因为送孩子而上班迟到,被老板训斥还被罚款扣钱,回到家情绪不好,凶了孩子两句,孩子哭,妈妈也哭,这段儿我觉得特别心酸。我们宝妈又要上得厅堂,还要下得厨房,工作和带娃同时兼并,真的会压垮你所有的防线,让人崩溃。

老二媳妇三观很正,通情达理,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情商高,懂得把握分寸,适时避让,这点适合教科书式的好媳妇典范。但老公啃老,结婚后没有担当,以至于盲目投资导致失败,两个人离婚。在婚姻中,两个人一定是要互相沟通,互相信任和理解,彼此包容,不能总是让一个人承担,忍的久了,总有一天这些积存以久的坏情绪总会爆发。

这是我对《都挺好》这部剧的痛点做出的一些总结。家和万事兴,愿我们的家庭中多些和谐,少些矛盾,这样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