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争》搁现在,估计连票房都不会有。因为现在的观众见识越来越广,靠人海战术去忽悠观众,越来越不受待见。观众想看的是真实的镜头,想了解的是那一段历史,随着见识的增加,像打鸡血一样的人海战术,越来越受到诟病,抗美援朝战争,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海战术,只有三三制战术,这是世界军事史上轻步兵战术的巅峰,足够中国人自豪,可大书特书。可是《我的战争》呢我的战争电视剧?不去表现这个世界最强步兵战术,却去拍一堆不存在的人海战术,让所有人都以为中国打仗就是靠堆人头,靠人海战术打赢战争。这是耻辱,对革命先烈的侮辱。这种假大空的电影放到现在,绝对不会有人看。

文革前,长影拍摄了《上甘岭》《烽火列车》《铁道卫士》《英雄儿女》,八一厂拍摄了《三八线上》《长空比翼》《奇袭》《英雄坦克手》《打击侵略者》,在《奇袭》之前,还拍摄了同题材的军教片《奇袭武陵桥》,与《奇袭》是同一个故事,但影响力不如《奇袭》我的战争电视剧。

文革期间,绝大多数文革前的故事影片被打入冷宫,但幸运的是,《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铁道卫士》四部影片与“三战一游击”(《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得以继续公映,这些影片片头删除了职演员表,增加了一段语录字幕我的战争电视剧。后来恢复电影创作,样板戏系列电影包括长影出品的《奇袭白虎团》,新故事片包括八一厂的《激战无名川》,西影的《碧海红波》,长影的《长空雄鹰》,应该说,抗美援朝年代在那个特定年代的电影市场上,比例是不低的。

改革开放后我的战争电视剧,电影题材百花齐放,但抗美援朝题材作品仍有一席之地。如长影的《心灵深处》,八一的《飞虎》《战地之星》《神龙车队》《铁血大动脉》,潇湘厂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也是抗美援朝题材。此外,还有一部《三八线上的女兵》,不记得出品厂家了。世纪之交还有一部八一厂的《北纬三十八度》,但没有公映。

近年来,又新出品了一批抗美援朝电影新作,如《我的战争》《金刚川》《长津湖》,市场表现一部比一部好我的战争电视剧。据说,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近期也被剪辑成电影版,是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全貌的电影作品。

近几十年来很少看到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了,关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也以日渐模糊,有关这段战争的影像,仍然停留在五十多年前的《上甘嶺》等的经典影片中。

我的战争电视剧:《长津湖》50亿起,赔1个亿的《我的战争》搁现在票房会多少?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看来口碑还是不错的。但宣传片却是引发争议的。至于那段宣传片究竟如何我实在沒看过,我所看的影片也沒有传闻中宣传片的桥段,但仅从网上的传闻看这样宣传方式也实在不妥,虽然志愿军一度占领了汉城(今叫首尔),但最后战争还是终结在汉城以北的三八线上。影片中也沒有与棒子交战的情节,大约是避免“友邦”的不安,也沒有表现当地军民对志愿军的援助,这也是影片欠妥的地方,要知道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我的战争电视剧:《长津湖》50亿起,赔1个亿的《我的战争》搁现在票房会多少?

关于战争,关于战争电影我曾经和网友有过争论。我再次表明我的观点,我喜欢看战争片但并不表示我喜欢战争,而对抗美援朝的看法,我认为也是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下必须进行的。军队的番号是打出来的,国家的名声也是靠打出来的。沒有当年志愿军战士的牺牲,一个新生的国家又如何在世界列强的侵扰下立足。看问题应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看。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另外在极端的环境中拥现了一批舍生取义的战斗英雄,他们是永远值得尊敬的最可爱的人!

影片沒有过多地论述这场战争的必要性,电影之中所处的历史背景仅是用几行一闪即过的字幕简单地进行交代,这无法让如今的年轻人明白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无法让今天的人们理解当年的年轻人为何自愿远赴异国他乡参战。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倒是拍得不错,主要是伏击战,遭遇战和坑道战白刃战,要知道战斗中最激烈最残酷的正是这些战斗,而战争片中最激动人心,最扣人心弦的也正是这些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场面。

最后想吐嘈的还有影片的配乐,当年中朝所拍的反映这场战争的老电影中有很多耳熟能详深受观众喜爱的老歌,例如《我的祖国》,朝鲜的《护士之歌》等,何必非要用老毛子的《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