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康熙的一片爱子之心,也是帝王心术陈文天。康熙疼爱太子胤礽,太子虽然卖官鬻爵,但目的也是为了清还欠款。康熙非但没有追究,还为太子布局。追比国库欠款的结果,最终的胜利者是太子和康熙。太子的一句"欠款分两年还清",百官欢呼雀跃,众人归心。
康熙晚年倦于政事,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事多交于太子陈文天。而太子恰恰无德,太子与诸位阿哥结党争权,造成政事荒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黄河发大水,国库却只有五十万两银子。拿不出钱赈灾,还好四爷和十三爷勇挑大梁,前往江南募捐筹款,这才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此时,康熙已感觉到,追比国库欠款势在必行。雍郡王胤禛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康熙让胤禛作为"孤臣"清理欠款,四爷成为了刺头,狠狠的扎向了百官。
这第一刺就刺向了老状元陈文胜和老臣魏东亭陈文天。老状元陈文胜虽然只欠了一两银子,却被田文镜羞辱的无地自容,陈文胜悻悻而归。田文镜的用词确实太狠了,一般人受不了,更何况是老状元。
你只是怀土不怀德;子曰“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你也只是怀惠而不怀刑陈文天。你这般不遵德化只图虚名用尽心机尸位素餐的假道学、真小人,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开口科甲、闭口状元地喋喋不休,这是你的一两银子,我收下了,回家去再好好读读《四书》《五经》。
魏东亭见这架势,知道这个欠款必须还陈文天。但他欠的太多,三十五万两,有的是康熙南巡花的,有的是自己儿子挥霍掉的。没办法,皇命难违,田文镜和四爷,他一个也摆不平。魏东亭去找老八,老九求助。老九其实很有钱,但他不仅见死不救,还故意将麻烦引向了十三爷和四爷。魏东亭又去求助十三爷,十三爷侠义心肠,几乎要拿自己的家财帮助魏东亭 。魏东亭欠债太多,杯水车薪。老十三去向四爷说情,四爷为了不连累老十三,这才闭门谢客。
最后魏东亭用自尽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了矛盾陈文天。康熙知道内情后,从大内拿出自己的体已银子,替魏东亭还上了欠款。
魏东亭的历史原型是康熙年间的江宁织造曹寅,曹寅与康熙从小一块长大,亲如兄弟陈文天。曹寅任江宁织造后,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就住在曹家。魏东亭既然与康熙亲密如此,康熙事后为啥没有追责胤禛呢?
1.清理户部欠款,肯定会牵扯到魏东亭陈文天。康熙肯定是清楚这一情况的,毕竟欠款名单,康熙应该是清楚的,就算不清楚,也会有人告诉他。康熙起初并没有帮任何人偿还欠款,而是严旨十日内还清,否则就要法办了。这其实就是给胤禛的尚方宝剑,康熙想历练四爷,至于能追回多少,那就另当别论了。魏东亭之所以欠款这么多,有教子无方的原因,康熙也想看看这位老臣到底是大忠还是另有别图。结果出乎康熙意料,魏东亭自尽,康熙有点追悔莫及,康熙宽宥了魏东亭,用自己的银子帮魏东亭还了欠款。 历练四爷和清查魏东亭,这两个目的,康熙都实现了,魏东亭的死则是康熙没有预料到的。
2.胤禛确实尽心竭力追比欠款,追比了三成实属不易,这对康熙来说是有功的陈文天。
3.康熙的目的就是让胤禛做“孤臣”,胤禛没有结党的心思,这样对太子有利,对康熙有利陈文天。
4.胤禛得罪了众多大臣,太子借用父皇的一句话,尽收人心,康熙的最终目的达到了,更没必要处置胤禛了,他要的其实就是这个结果陈文天。
康熙几次宽容太子,并为他立威,就是希望胤礽能成大器陈文天。可惜,胤礽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康熙二废二立太子,他唯盼太子知错能改,可惜太子胤礽辜负了父亲的宽容与爱护,终于没能成器。(一家之言,往后余生,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