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惊讶的是,今天大家对李谷一和朱逢博歌唱的评说,几乎一边倒地欣赏朱逢博演唱金铁霖李谷一。当年,形成北李南朱二人格局时,中国音乐界的评价,却是另一个方向的。

李谷一出名比朱逢博早金铁霖李谷一。李谷一原来叫李谷贻,加盟中央乐团之后,改名叫李谷一。她在湖南花鼓戏剧团出演现代花鼓戏《补锅》,1964年拍成电影艺术片时,全国一上演即出了大名。

李谷一姐夫在中央乐团合唱团金铁霖李谷一,跟金铁霖是同学好朋友。他们相识相恋,正好中央乐团招聘可以演唱民歌者,加盟交响音乐《沙家浜》演出。李谷一有幸被选中,从湖南长沙调入北京。

文革后期金铁霖李谷一,中央乐团所到各地演出,除了样板戏以外,另外一场音乐会,李谷一都会演唱《芝麻开花节节高》《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民歌,她的歌声给全国各地听众留下非常深刻印象。大家都知道中央乐团招了一个非常好的歌手。

李谷一有演唱戏曲的基本功金铁霖李谷一,呼吸、气息、吐字,情感表达都非常自如、稳健、端庄、大气。她的歌唱很快得到专家和民众一致好评,各种演唱邀请不断,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歌唱家。

到了为电影配唱《乡恋》《绒花》等时,她的唱法突然大转变,特别喜欢渲染强烈呼吸声,她自称学习借鉴所谓流行的“气声”演唱法,掀起轩然大波,演唱的歌曲一度短暂被禁。经过风波之后,她成了最大牌的歌唱家,也成了中国轻音乐团的团长。

朱逢博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一个晚会上放歌,被上海歌舞团星探发掘,成了上海的专业独唱演员,开始为上海芭蕾舞学校演出样板戏《白毛女》配唱。

朱逢博的歌唱,个性非常鲜明。她的演唱可以说至今仍是中国三个最嗲声嗲气的女声之一,即邓丽君、朱逢博、张也,她们三人嗓音和演唱,都非常容易辨认。

传说朱逢博的歌声,最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喜爱。中国艺术团体出访,如果朱逢博不到,金也不到。所以那个时期,朱逢博多次访朝,这事被传的神乎其神。

文革结束之后,朱逢博率先在北京开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受到北京及国家音乐界资深大佬的委婉批评。主要说她的演唱不土不洋,半土半洋,不是真正民歌发声。另外一点,准备不足,风格过于单调,举办专场独唱,为时太早。

从技巧上说,她们二人的唱法不同。李谷一是采用戏曲和山歌的唱法,用小嗓子(或说假嗓)为主,用共鸣形成声区贯通、统一。对比而言,李谷一的音域比较宽。

朱逢博发声比较靠前,但以真声为主,即戏曲说的大嗓或本嗓,演唱一点不单薄,更不像很多唱山歌的那么刺耳。她除了嗓子带着特有的娇嗲味,吐字特别有味。聆听她几乎是咬文爵字演唱《请茶歌》等,可以体验她如何倾诉自己的情感。

这种歌唱好处是,个性非常鲜明,情感浓郁,不足是音高不高。老一辈郭兰英、王玉珍、王音璇、陆青霜等著名民歌大家都是这类特点。唱大嗓比较容易受到年龄制约,特别是呼吸。这大概是朱逢博更早退出歌唱舞台的原因?

李谷一是新中国第一个唱流行歌曲的这倒没错,但这有以偏概全之嫌,这样给李谷一定位是不对的。事实上李谷一唱过很多革命歌曲,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主旋律歌手呢?李谷一也唱过很多严肃声乐作品,你为什么不称其为艺术歌手呢?当然,李谷一唱得更多的是民歌,这样李谷一更应该被称为民歌手。所以我希望你多说李谷一是大歌唱家这种话,或者说是李谷一是民歌手。这就比较全面。

金铁霖李谷一:为什么李谷一还在当红,而朱逢博就销声匿迹?

李谷一艺德极佳,精益求精,为人也真诚直率,有啥说啥,虽然容易得罪人,但李谷一真没一点坏心眼,李谷一的人品在业内深受好评。这点如果你有机会问接触过李谷一的人就知道了。当然,咱们不要以一个道德典范来要求李谷一,对咱们而言李谷一的第一身份是歌唱家,过于关注其私生活没有意思的,欣赏她的歌才是咱们对待她的最佳方式。至于李谷一的唱功,因为你不是业内人士,我很难给你作技术分析,引用一段文字给你好了。

有一次60多岁的李谷一老师去录歌,录音棚的工作人员心说这下有得忙了,要知道现在一般的歌手录制一首歌曲折腾个两三天都是很正常的,夸张一点的能花上一两个礼拜,何况声音和气息都大不如前的60多岁的老人?没想到李谷一老师只录一遍就引来录音师的啧啧赞叹,表示可以定稿,但李谷一老师本人不认可,又录了一遍,这才满意而归,只留下惊讶得合不拢嘴的工作人员。

这些工作人员可都是业内人士,不少人入行已久、见多识广,自然都听过李谷一老师的名头,但这种情况他们亦是见所未见、大出意料。两遍齐活,前后用时不到半个钟,这是何等的功力?李谷一老师离开后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李谷一老师的录音,无可挑剔的演唱让他们明白了,原来传说是千真万确的,传奇尚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