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情至性如苏东坡,在风流成性的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并不多见。苏轼的深情,从他对待几任妻子的感情上可见一斑。苏轼有三位王姓妻子,发妻王弗,续弦王闰之和他的红颜知己郭广昌几任老婆、侍妾王朝云。
苏轼发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是苏轼的贤内助郭广昌几任老婆。苏轼为人旷达,不拘小节,待人接物难免有疏忽之处,王弗便在他会客时于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诉苏轼。她评判什么人值不值得交往,相当准。很可惜,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
据推测,王弗极有可能在病危之际安排了其堂妹王闰之与苏轼的姻缘,原因有二:王弗了解堂妹贤淑,由她做填房可以善待儿子苏迈郭广昌几任老婆;堂妹也是大家闺秀,她的身份配得上苏轼这样的大才子。
王弗去世后十年,苏轼为她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记梦》郭广昌几任老婆:"十年生死两茫茫……"没有对发妻的情深义重,如何能写出如此凄美的真情流露之词?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也非常贤惠。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有次因小儿子哭闹,心情烦闷,要发火。王闰之开导他,又洗好酒杯帮他倒上酒。再苦再难的岁月,有贤妻如此,夫复何求郭广昌几任老婆?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侍妾)王朝云,更是苏轼的红颜知己。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不离不弃、伴其左右,他写给王朝云的诗歌也最多。那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在观赏了朝云的歌舞后,灵感顿发而写成的。
王朝云曾为苏轼生下第四子苏遁。苏轼中年得子,邀亲朋好友喝满月酒,席间信手戏作《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看似浅显,实则讽刺朝廷用人妒嫉贤能,影射所谓的"公卿",大都是无能之辈。不过,诗的最后一句又反映了苏轼对待功名矛盾和复杂的心态。科举时代,"功名"二字如同烙印刻在每个读书人心里,是很难抹去的。不幸的是,这个小儿子并没有如愿"无灾无难到公卿",而是很小就夭折了。
朝云痛失爱子后,虔诚向佛,和佛学造诣颇深的苏轼心灵相通。临终前她牵着苏轼的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惠州西湖边的"六如亭"就是苏轼为纪念王朝云建造的,他还亲自撰写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王朝云逝后,苏轼再未婚娶。在此后的日子里,有多少夜雨孤灯,朝云就这样款款地走进暮年苏轼的深情。
苏轼的几任妻妾,都温婉贤淑,红袖添香,尤其是王朝云更是如解语之花。但遗憾的是,她们先后都弃他而去,没有一人陪伴他走完人生旅程。苏轼的多情,因天妒红颜,造化弄人,最终被"无情"所恼,让后人为此惋惜慨叹不已。
谢大圣!
我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诗仙李白一生风流倜傥,挥金如土,豪放不羁。他游山玩水,好酒如仙,吟诗赋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
李白既然是一个风流才子,他的感情生活也就非常丰富了。他一生先后有四个老婆伺候过他,从而也为后世留下了千古佳话。
李白在二十六岁时,经好友孟浩然牵线做媒,认识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两人是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妻,但不是李白娶许氏,而是李白当上了倒插门儿女婿。也算是晚婚剩男了吧!
婚后李白就生活在许家,因为宰相家有钱,他整天没什么事,除了喝酒就是吟诗作对,陶冶情操!时不时跟老婆要些银两,出门旅游会客,过的非常安逸。
这一段时间,和老婆关系融洽互敬互爱,许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一男一女(可能也没姓许吧)没几年,许氏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双儿女由李白抚养。至此第一段婚姻结束。
许氏去世仅一年,李白结识了他第二个老婆刘氏(也没经三媒六证迎娶,就是非法同居的关系)因为李白长这么大除了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别的什么也没干过也不会干,不外出旅游时就在家呼朋唤友饮酒写诗。也不能和刘氏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对刘氏交待的家事一误再误干不成,渐渐引起刘氏不满,二人经常闹矛盾。后来刘氏变本加厉的和他争吵,李白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第二段非婚也就此结束了。
和刘氏在一起生活时,李白也知道都是自己的不是,他曾写过一首《赠内诗》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刘氏的谦意。
六年之后,李白游历山东,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山东任城结识了一个妇女鲁氏(也是非法同居)鲁氏贤淑懂事,李白很爱她,两人也生下一个儿子。此时的李白生活比较富有,他把钱财都交与鲁氏打理,过了几年舒适的生活。谁知道李白命里克妻,五年后,鲁氏撇下他和儿子,驾鹤西游见如来去了。至此,李白第三段非婚也宣告结束。
李白的第四次婚姻,也就是他第二次倒插门儿,结识了也是宰相的宗楚客的孙女儿宗氏,宗氏也是李白一生中最宠爱的老婆。说起他们俩的认识,还真是一段千古佳话。
李白离开长安东游到宋州去梁园吃请,梁园当时是宋州(今商丘)名园,是汉文帝之子的梁孝王建成的。李白喝醉之后,诗兴大发,众人拦都拦不住,便喊叫店小二拿来笔墨,他提笔挥毫,在雅座的白墙上写下了著名的《梁园吟》今附此诗: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天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牧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梁园吟》
题完后,李白弃笔离开。
也是李白当有此机遇,他前脚出门,宗氏领着丫鬟等随后来到酒店,她一眼便看到墙上的诗句,就仔细吟念起来。
店小二见白墙上被那醉酒才子涂抹的斑驳陆离,就拿抹布要擦去诗句,宗氏不让,店小二把老板叫来,经过协商,宗氏花了一千两银子买下此墙以供赏玩。
这件事很快传到李白耳中,他欣逢知己好不痛快,便托人联系了宗氏,两个人见了面,互相倾慕真是相见恨晚呐!
之后经过托媒说合,李白和宗氏喜结连理。这次和第一次一样,诗仙又来了个倒插门儿,当上了宰相府里的乘龙快婿。此时的李谪仙要人有人要钱不缺,想喝就喝想玩就玩想游就游,真是美滋滋的好事啊!
再来说说李白和杨贵妃的事,李白受人引见拜见了唐玄宗李隆基,玄宗爱李白的文采,被授为供奉翰林,供奉翰林是啥官呢?就是朝廷管吃管喝管钱花而且是随便花。李白在朝廷里吟诗作对,杨贵妃特别仰慕,时不时的要李白为她写诗赋词吟唱。他为杨贵妃写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首诗在当时也是爆文啊!况且李白年轻英俊,才华出众,把个贵妃娘娘高兴的就想马上扑到李白的怀里去。
后来李白到底和杨玉环有事儿没有,谁也不知道,反正当时是有绯闻的。
后来李白辞职,是杨玉环在她老公面前添好话,让她老公给了李白一笔黄金让李白受用,暗里杨玉环也给了李白好多值钱的东西,要不他凭什么一辈子不上班还到处游玩挥霍呢?
再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西走避乱,到马嵬坡六军不发聚众要挟,杀了杨国忠,逼杨贵妃自缢而亡,玄宗到蜀地避难。
再后来李白投靠永王李璘被牵扯到反叛罪里,宗氏千方百计设法营救,李白被赦,在归途中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对于李白的死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醉死,因遇赦高兴饮酒过量导致脑血栓,那时没输液的药因而给栓走了。第二种说法是溺水而亡,说是他听到了杨玉环被赐死的消息(其时早就死了,战乱年代消息不通)心中悲愤,便乘舟夜游江上悼念情人,因为是醉酒状态,他看到水中的月亮,便探身捞月掉入江中溺亡。第三种说法就是历史的记载和专家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闻听后不顾六十一岁的高龄前往请缨杀敌,报效朝廷,却因病中途返回,到安徽当涂县令他叔父李阳冰处,次年病死在当涂。
大圣,我回答完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