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大师)一生成就涉及多个艺术领域,均足以独树一帜。可惜由于他崇高的佛学地位,海内外研究界出现一种把他僧化李叔同简介、佛化的现象,以至对其俗世文学创作研究显得较为薄弱。李叔同身逢乱世,数遭家国剧变,其间文风嬗递多变。他 二十文章惊海内 ,壮年留学日本,诗歌、戏剧等创作享誉于当时日本。他的话剧、白话诗、音乐歌词等创作,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新诗发展史上,均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在近现代文坛中的地位和贡献,有待深入发掘。

中国的文艺史和佛教史上李叔同简介,李叔同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巨大存在。1906年9月29日,他以“李岸”之名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与同学曾延年(孝谷)等组织“春柳社”,此乃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李叔同也因此成为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自日本留学回国后,李叔同先后担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教学单位的图画、音乐教师,一边潜心教学,一边从事诗词、油画、广告画、金石镌刻、书法等方面的创作,成就卓越,誉满天下。1918年7月,李叔同正式出家,法号弘一,自此断绝尘念,深研律宗,著书立说,弘法四方,被后世尊称为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世祖。

弘一大师被人称道的,絕不只是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佛教学养,更在于他作为了断红尘的出家人在国难当头时表现出的浓郁的家国情怀李叔同简介。

家国情怀常被人误读李叔同简介,以此出现“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样的说辞。其实,依古义,诸侯之封地曰“国”,大夫之封地曰“家”,它们都是指的某种共同体。所谓“家国情怀”,就是对民族、政治共同体的挚爱之心。

很多人对李叔同的质疑,我想在于他的爱的理解。既然说出“爱是慈悲”这样的话,为何还会抛弃妻子,自个儿出家。是不是太自私了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在文学书写中,是如何表现他的家国情怀的?

对出家这件事,李叔同曾经撰文做过解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走向佛教,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来自佛教本身。”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在文学书写中,是如何表现他的家国情怀的?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在文学书写中,是如何表现他的家国情怀的?

文|江徐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在文学书写中,是如何表现他的家国情怀的?

李叔同年轻时,去日本留学,在那与一年轻女子相爱。回国时,这位女子恳求带她一起来到中国。本来就聚少离多,最后还因为他的出家,让她失去在异国他乡的唯一依靠。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在文学书写中,是如何表现他的家国情怀的?

她问:弘一法师,什么是爱?

李叔同简介:李叔同在文学书写中,是如何表现他的家国情怀的?

他答:爱是慈悲。

不少人对此深感不解:既然爱是慈悲,又何以为了追求清净弃她于不顾?这也算慈悲吗?未免狠心绝情了吧?

《茶花女》扮相的李叔同

对于自己的出家,弘一法师在自述中这样写道:“很多人猜测我出家的原因,而且争议颇多。我并不想去昭告天下,我为啥出家。因为每个人做事有每个人的原则、方式、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些本就是永远不会相同的,就是说了也不会理解,所以干脆不说,慢慢他人就会淡忘的。”

他虽然说“干脆不说”,其实已在自述文章里交代得非常清楚。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或者说,是佛缘的牵引。

在天津老家与兄下棋的李叔同(左)

首先,李叔同的身世造就他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官商人家,虽然是富家公子,但他母亲是小妾,地位卑微。李叔同作为庶子,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与哥哥平等的爱。

同在屋檐下,同是“李善人”的公子,李叔同从小感到自己身份低下,在家里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让他感到压抑,却只能默默忍耐。他说,“也许这就为我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

留学期间的李叔同(中)

其次,从小熏陶的诵经念佛气氛,成为他出家的引路标。李叔同的父亲为人宽厚,乐善好施,晚年虔诚拜佛,所以他小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经典。

从识字开始,李叔同跟随家人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心经》、《金刚经》这些佛教经典。他并不懂得其中的深刻奥义,却喜欢念经时感受到的空灵与安详。他说,“这也许成为我今后出家的引入标”。

再次,哥哥的嫌贫爱富、不接受他的劝导,成为他出家的决定因素。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李叔同愿受家庭当中念佛气氛的熏陶,他哥哥却为人势力,平日嫌贫爱富。对于李叔同的劝阻,他非得不接受,反而斥责李叔同不务正业。

懂得之人,不说也会明白,不懂的人,怎么说也不会明白。李叔同从此对贫寒之人礼敬对待,对富贵高傲之人不予理睬,对小动物关爱备至,对人却不理不睬。总之,在别人眼里,他成为一个怪人。他自己并不做出解释,解释也是多余。他说,“这可能是我日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的决定因素”!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期的李叔同

导致李叔同出家的原因除了以上几点家庭原因外,还有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的经历。

1912年,33岁的李叔同前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职,教授音乐、绘画两门课程。在那里,他感到到前所未有的清静平淡,这种感觉只有小时候念诵佛经时体验过。

导致他下定出家这一决心的,是他的朋友、也是著名文学家夏丏尊的一个建议:

夏丏尊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关于绝食修行的方法,可以更新身心、改恶向善,获得精神力量。这让李叔同产生浓厚兴趣,想找机会一试。

在此念头下,他去到虎跑定慧寺进行断食修行。这一试,也就一发不可收拾。

有了断食修行的基础,朋友一句话让他彻底下定了出家为僧的决心:李叔同成为居士,经常住寺修行,同时还要在学校上课,异常辛苦。一位朋友见状,对他说了一句:“与其这一做居士究竟不彻底,不如索性出家做了和尚,倒清爽!”

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所谓一语惊醒梦中。这年暑假,李叔同将自己多年收藏的艺术作品全部赠送有关部门与友人之后,带上几件衣服去了虎跑寺。

出家后的李叔同,名为弘一法师

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

从此,人间再无翩翩公子李叔同,却多了从事佛教律学研究的弘一法师。

在他看来,人生之所以苦,是因为生命无常,只有佛教可以教会世人如何看透生命无常这一亘古不变的问题。

纷纷杂杂,林林总总,这位经历了半世繁华半世僧的奇人曾说:当人们试图寻找各种各样的原因来解释我走向佛教的原因之时,不要忘记,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正是来自于佛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