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的爷爷是乾隆皇帝耿乐的爷爷,乾隆的曾祖父是顺治皇帝。顺治传子康熙,康熙传子雍正,雍正传子乾隆,乾隆传子嘉庆,嘉庆传子道光。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耿乐的爷爷。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仅有以嫡长子身份承继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耿乐的爷爷。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耿乐的爷爷。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利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握国家最高权利时刻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皇帝。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耿乐的爷爷。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诚恳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崇高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

顺治帝对整理吏治甚为重视,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进步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效果。 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滨海之外,全国的疆域根本得到统一。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享年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

清朝康熙的爷爷是皇太极。

皇太极(1592年一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母为叶赫纳拉孟古,是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的妹妹,外公是叶赫纳拉氏族酋长杨吉砮。

皇太极十二岁时,其母因病去世,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闲暇时爱读书学习。1618年,随父努尔哈赤进攻明军,献计用金兵假扮商人混进城中,里应外合拿下抚顺。1619年,参加萨尔浒之战,作战勇猛,屡建奇功,先后攻占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关外重镇。

1626年,努尔哈赤因痈疽毒疮突发死亡,皇太极由诸多兄弟子侄共同协商推举继承汗位。继承汗位后,他大胆冲破祖宗法度和传统习惯的约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实行改革和调整,首先消弱权贵贝勒的权势,幽禁贝勒阿敏、贬斥贝勒莽古尔泰、拉拢贝勒代善,抑制四大贝勒轮流执政的特权,加强自身集权,瓦解了八王共治的局面,直接控制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取得了大汗独尊的地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其次,努力着手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反对其父实行的对汉人‘’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政策,限制满族特权,缓和社会矛盾,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有所发展。再者,皇太极提出:‘’以武功戡战,以文教治世‘’的策略,俱令少年子弟读书,规定开科取士,大力组织翻译汉文典籍,逐步推行汉族统治制度,不断汲取汉族先进文化,尽量起用汉族知识分子,重用范文程,招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等人,对他们封王进爵,宠荣备至。安定了民心,增强了国力,扩充了兵源,建立汉军八旗。

皇太极在国内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对外扩张侵略,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1627年,命人率军入侵朝鲜,对朝不宣而战,朝鲜战败,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要求朝鲜与明廷断绝关系,每年向金遣使纳贡。1636年,皇太极向朝鲜发动第二次战争,朝鲜被迫投降,向清称臣,成为清的属国。

对蒙古,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其子额哲被俘虏,并从苏泰太后手中得到元代传国玉玺。为了笼络蒙古各部,皇太极采用联姻、赏赐、封官、定功的策略,转向崇奉喇嘛教,联系藏传佛教头领,取得了蒙古各部的支持和效忠。

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皇太极战胜朝鲜、蒙古,解除了后顾威胁,开始对明朝的策略由高谈和议转为力主征伐,北京保卫战,他施展反间计,利用奸相温体仁,使得多疑猜忌的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松锦战役,利用兵部尚书陈新甲瞎指挥,御驾亲征,俘虏洪承畴,招降祖大寿,皇太极取得决定性胜利,完全控制了关外局势。

松锦战役,清兵胜利了,可皇太极的宠妃关睢宫宸妃海兰珠病逝,皇太极悲哀至极,忧伤过度,于1643年在宫中猝然病死,葬沈阳昭陵,庙号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