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小时候对我们关照的少,长大了又不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更多的记忆还是我们小时候的印象于文凤年轻照片。不过,因为有母亲的照片,翻看照片还是能将小时候的印象联系起来。

于文凤年轻照片:你有没有母亲年轻的照片?

于文凤年轻照片:你有没有母亲年轻的照片?

【图1于文凤年轻照片,母亲20世纪50年代烫发穿花衣裳照片】

于文凤年轻照片:你有没有母亲年轻的照片?

母亲拍这些照片时于文凤年轻照片,我还没有出生。以前拍照片也属于奢侈的事,因此那些年这些照片都是收起来的,并不是挂在家里的。也就是说很小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见过这些照片,或者偶尔见过,印象不深。十几年前,我写一本老照片的书《衣仪百年》,找出了这些有点年头的老照片,开始把印象与时间串联在一起。

发现年轻时的母亲不仅长的漂亮,而且很时尚于文凤年轻照片。印象中,外公家并不富裕,只是普通人家,但是外公从山东来到南京,而且抚养了他的侄儿,帮他成家娶媳妇。母亲是独女,没有兄弟姐妹,外婆是农村妇女,没有工资,全靠外公一人。母亲是20世纪50年代的高中生,那时候高中生,大概比当下的本科生要值钱。

【图2于文凤年轻照片,母亲照片印到了《衣仪百年》书中】

50年代流行花衣裳,小碎花布,小方格子布、条纹布,都是流行的布料图案,那时是印染布料,洗洗会掉色。新衣裳出来,还是挺衬人的。没有化妆,纯自然,原生态。真应了古诗的“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远远胜于现在考浓重化妆出来的容颜。

我把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编进我写的书《衣仪百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就在第206页,书中写到:“50年代初期还允许烫发穿花衣裳,后来烫发穿花衣裳成为小资意识,被严格禁止。这张照片是昔日辉煌的余晖,在她的微笑中,似乎有些苦涩,是否预示到花衣裳即将被压到箱底,烫发被拉成直条?”

【图3,作者著《衣仪百年》书影】

记得家里原来有一张父亲穿西装在民国时期拍的大照片,也正是因为穿西装被批判,父亲将照片烧毁了。没有底片,也没复件。没啦就没啦。

母亲烫发穿花衣裳照片因为是1寸照,不显目,得以保存下来。我把她编入书中,这样保存的会更久。即便手中的照片没有了,因为书在图书馆里,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那段历史。

我是70后,父母年轻时候的照片很少,有过也已经漫漶不清了。父母是五十年代生人,刚解放的农村很少有人拍照片。家境好的也早不在农村了。

父母七十年代结婚,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结婚证。结婚也不需要照片,只需要本村的生产队开介绍信,然后到乡里就给一个类似奖状一样的结婚证。上面还有毛主席语录。双方结成革命伴侣,是为了更好的抓革命促生产。

当时流行一个离婚的段子,女方说,下定决心,坚决离婚。男方说,排除万难,再过三年。乡长一拍桌子说,抓革命,促生产,你俩的事我不管。

后来母亲小时候的玩伴拿出一张照片,是她们十几岁的合照,在箱子底存了好多年了,依稀可见母亲年轻时候的模样。两条大辫子,穿军装黑布鞋,还斜挎着包,包带上帮着白毛巾。据母亲说,衣服都是借别人的,照相的是她闺蜜的亲戚。

父亲有一张照片,是上学时候照的,大概十几岁,怎么看都不像他,很瘦,一寸的小照,都发黄了。

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都有照片,可惜没有和父母的合照,都是单人照,连兄弟姐妹合照都没有,当时照相不便宜。十岁之前一人就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