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原因马晓晴薄部长:
1、方便马晓晴薄部长。口头上的东西不是正式行文,化繁为简,能省则省,大家都方便,叫得也顺口。
2、显得亲热。不用一板一眼地叫马晓晴薄部长,听着的人舒服,叫的人也有热乎劲。这就好比关系好的人彼此之间叫绰号喊小名,显示双方随性。外人不清楚情况的,还以为你和领导关系有多好,真真假假,体制内的人最喜欢这种说不清道不明、欲盖弥彰的东西,让人摸不透自己的背景。
3、“语言贿赂”马晓晴薄部长,避免尴尬。比如一个副处长,在公开场合你一本正经叫他副处长,他未必高兴,难免会有尴尬,而省去“长”字,直接以姓+处来称呼,苏处、李处的称呼,尽管人家是副处长,听着像正处长一样,在公开场合给足了副处长面子,当事人听着也舒服,毕竟都是当领导,没有人会介意升职。体制内有句老话,副的叫正的,叫着叫着就扶正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类似的情况在体制内非常普遍,几乎各级都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尤其是面对副职领导。
4、圈子文化。其他人都这么叫马晓晴薄部长,你不想被别人排斥,自然也得跟风,叫着叫着就习惯成自然了。
体制内的口头称呼,不过是一个代指,不像正式行文需要那么严格规范,因此称呼相对随意,只要领导认可,同事们都这么称呼跟着叫一般都不会有问题。大家在一个单位,都是同事,领导不可能因为称呼问题与下属闹矛盾,作为下属,只要脑子不进水一般也不会乱来,因此大可不必过于解读其中含义。事实上,真正和领导关系好的,很多也不直接反映在称呼上,都是桌面下的文章,谁还会在意这些?
从1972年至1976年,大中专招收工农兵学员,当时的招生原则是"群众推荐,组织批准,统一考试,学校复审,择优录取"。那是教育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时强调工农兵占领上层建筑历史舞台,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强调工人农民军人中的优秀青年优先接受高等教育; 强调学生的政治觉悟并且德智体全面发展;。由于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造成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是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工农兵学员,这是不可低估的一代人,社会发展每个时期都有一代人创造的奇迹,不可能把一代人绕过去。这一代人目前也都70岁左右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绝对的好与不好,教育也是一样,一个时期重视了政治觉悟而忽视了文化程度;又一个时期重视了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政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一个时期强调爱国,我们就锁国自守; 又一个时期我们提倡开放,一些特优生就赴美不归。这都符合辩证法,凡事都一分为二。夜不避户少东西,繁荣昌盛多贪腐,很多社会现象我们看多了也都习惯了。
第一次上礼桌给别人收礼,交帐时收的现金与记帐不符,少了400。除了送礼的钱,幸好还多带了几百出门。当时没多想,将自已的钱掏400补上,现在想来这事做对了。
我做事也算细心谨慎,为什么礼钱会少了400。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去年回家过完年,正月十六我老婆娘家大哥接儿媳妇。叫我帮忙收礼,他知道我没给别人收过礼,我也没想到他会请我干这差事。弄不好赔钱事小,当众出洋相,这脸还往哪里搁。
既然都请我帮忙,俗话说,“只有搬不动的山,哪有请不动的人,只好硬撑答应下来。
我们贵州毕节这边农村风俗,亲戚角度厚份的,婚礼提前一天就要到,好歹新郎也得叫我一声姑爷嘛!正月十五当天下午就来到他家。晚上11点过安排我去两公里外的亲戚家睡觉去了。
天刚蒙蒙亮,手机响了。拿来一看,大舅子打来的。说是叫我帮忙收礼,再找一个记帐的配合做我的搭档。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先收钱后记名字,记好一个,再收第二个。现金装包里,人离开礼桌,钱和帐本连笔一起随身带走,钱总不会长翅膀飞出去。这样少麻烦还错不了,我就说“记帐的人就不用找了,记帐和收礼我能搞定,放心吧!错不了"。
大舅子知道我是好面子的人,似乎有些担心哪里出了问题,到时让我难下台阶。但我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他也不好说什么了。
大着胆子一人担两职,说实话心里不虚哪是假的。只有默默叮嘱自已,一定要细心,千万出不得任何差错,一定要雄起、稳住场面。
按当地的风俗习惯,都是先进亲举行婚礼仪式,才设礼桌收礼。然后开席,客人送礼后入席吃饭。
中午11点半才进亲,举行完婚礼都12点过了。客人都快到齐了,刚把礼桌布置好,来堂屋送礼的人越来越多。手里举着钱送礼的人,把礼桌围个水泄不通。
这啥运气,“新姑娘”上轿第一次就遇这场合,当初没想到会出现这情况。就难免有些紧张起来……
收了钱又要记名字,送礼的人都要发支香烟,这是礼桌上的规矩。就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起来。有的人拿着钱,手都举酸了举软了,钱还没送出去,就低声埋怨起来,“怎么不多找一个记帐的?从没见过哪家礼桌才一个人收礼”,我自知礼亏,只好装着没听见。?
这还不算,更糟心的事来了,有的客人拿着一大把钱,是帮别人代礼的,就要记几家人的名字,记完了还要清点钱数对不对,有的人来找我换零钱去打麻将。还有些客人没带现金,还玩起微信支付。我嘞个天,我都忙不过来了,就像故意来跟我捣乱似的,弄得我头晕脑胀。
中午两点多了,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送了礼钱的人出去了,没送礼钱的人又进来,哪有时间顾得上吃饭。只想坚持等人少了再去吃,把事办好了不出错,比吃顿龙肉海参都香。
都下午5点多了,来送礼的人很少了。正准备清点钱帐是否符合,总管拿着喇叭,在院子里喊话了。“厨房和饭房的各位亲友,包括收礼的和主人家,还没吃饭的请入席,就摆最后一席了。
吃完饭,找了间没人的空屋关上门,礼帐一核对,帐本上拾贰万陆仟捌佰,(126800元),收现金总计(100400元),微信转帐26000元总合计126400元,少400。当时也没在意,可能哪里算错了。翻开帐本一页一页的核对,再算总合计,算了几遍还是少400。忙活一个多小时也没查出来,实在想不通这400元错在哪个环节。
在整个收礼过程中,除了吃饭人没离开礼桌。钱包随身携带,礼钱至少数两次,满1000元用松紧带扎紧为1扎。满10扎1万元在用带子扎紧装在包里。钱包没有裂缝、拉丝也是好的,钱不可能掉出来。
思来想去,这帐怎么交?要是明说钱少了。以我俩郎舅的感情,别说少400就少1000也一笑而过,绝不会让我赔钱。俗话说,“人亲财不亲”,这事错在自已。但我认为这钱赔了才心安舒坦。
十多万元钱让你记帐收礼,是对你的认可和信任。所差的钱虽然不让我赔,但至少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印象。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自己的钱掏400来补上,交帐时,帐本上和现金总数刚好126800元。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厘,舅母子在一旁客气地说,今天辛苦你了。午饭都没时间吃,知道你做事细心,事做得这么完美。他舅有眼光,没看错你。听了这话,心里苦笑不已……
事已过去,但我觉得,花几百块买次经验教训,也千值万值。今后遇到类似情况,至少不再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总结:别人请你收礼,是对你的信任和认可。但一定要细心,事情圆满完成才是好事一桩。千万别高估了自已的能力,礼桌上一人收礼一人记账才是最佳选择,俗话说,“一人为私,两人为公。互相监督,配合,礼帐才不会错乱。
内容原创,配图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期待条友们,来评论区留言,分享下你们这方面的经验。谢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