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举办的《七夕奇妙夜》节目张明杰,内容以牛郎织女为线索、思念情人为目的,其形式带有娱乐性质。
从这个节目开办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张明杰,与河南水灾的画面不相匹配。今年7月16日至20日是河南遭受最强降雨时间,也就是河南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创的时间。
而七夕节,就是情人节,时间是今年的8月14日张明杰。这两个时间表一对照,相距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当然,河南电视台设置与七夕有关的节目未尝不可。
但是张明杰,河南灾区的人民群众,仍处于水灾的悲痛之中,还在棘手灾后重建的事,心里的创伤还没有被流年抹掉,河南电视台就来开播《七夕奇妙夜》,这合适宜吗?这不是在为河南灾区的人民群众添赌吗?
仅从《七夕奇妙夜》的字里行间张明杰,就能嗅出一股异味。“七夕”是古人的传说故事,这也就算了;可当中的“奇妙”能说明什么问题?是不是以情人之间的相思为妙?这一情景,与河南灾区人民的重创相对照,七夕还能“奇妙”吗?
河南电视台咋不利用七夕节,去为抢险救灾的罹难者进行哀思呢?去为逆行者歌功颂德呢?去弘扬逆行者的博大胸怀呢?去安抚和关注灾区人民的创伤和灾后重建呢?而是在霓虹灯下来耍弄《七夕奇妙夜》呢?
我作为一个外省人,虽然没有亲自奔赴河南灾区的战场;但我能与本单位一起,为河南灾区人民献上沧海一粟的爱心。至今,河南水灾催人泪下的画面,仍然盘踞脑海挥之不去,还沉浸在河南灾区人民的悲痛之中……
而在这节骨眼上,河南电视台却能在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下,重磅推出《七夕奇妙夜》。霓虹灯下一张张柔情蜜意的脸、一道道歌舞升平的画面,与波涛汹涌中奋斗抢险的场景、一双双期待救援而惶恐的眼神相对照,《七夕奇妙夜》还能“奇妙”起来吗?
这不和谐的场面,张泽群不仅怒批了河南电视台推出的《七夕奇妙夜》节目。但凡有良心的中国人,看过此节目的人,都会认为《七夕奇妙夜》有失大雅之风、有伤河南灾区人民的噱头。
我作为一个中国普通公民,都认为河南电视台推出的《七夕奇妙夜》这个节目不合适宜。河南灾区人民心灵的创伤还未抚平,河南台视台又来弄这大煞风景的一出。因此,我为张泽群怒批河南电视台举办的《七夕奇妙夜》而喝彩!
网上有段话说,余生不吹温柔风,不饮烈酒,不等不归人。也有说余生不过安河桥的。安河桥,北京地名,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部。
“安河”取“安澜平和”之意,乃“安定河水,防灾慰民”。《安河桥》也是首歌词名,作者宋冬野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怀念逝去的时光和青春,同时告诉大家要珍惜时光,陪伴想陪伴的人,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所以不吹温柔风就是不让自己太沉醉乃至迷失自己,不过安和桥就是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做自己想做的事。
丁立梅辞职,让人想起了2020年的熊芳芳辞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么优秀的名师,应该是她所在学校的金字招牌。
2020年熊芳芳辞职当时引起了网络热议。在深圳某高中,熊老师还有10年就要正式退休,同时带了两个班的高中语文课。这种工作量是满的,同时也是很辛苦的。熊老师从湖北到苏州到广州到深圳,一路走来长了不少见识。她是作为人才被各个地方引进的。
因为课上的好,自成一家,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国内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这样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羡慕妒忌恨。因为用心用情扑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上,难免就忽视了与同事、领导的人际交往。受人中伤是难免的。
最根本的一点,她除了上课受欢迎之外,自身写作水平很高,经常发表文章,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水平也很高,学生的文章也常常见诸报刊。她也在很早的时间就接触到了网络授课,买她的课的人有很多,在网络上面积攒了不少人脉。知识付费时代,熊老师成了网红,收入也不菲。
丁立梅老师更不用说,已经是著名作家,但仍然坚持在一线教书。她供职于江苏盐城东台第一中学,不教语文,只教历史和政治。一般人很难想象,恰恰就是非语文教师写出了很多优美的文字。
丁老师这几年非常受中考和高考命题老师的欢迎,有26篇文章被选入到教材中去、被选为中高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光这一点,在中国教育史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之前,毕淑敏散文享有同样的殊荣。
她的《草世界 花菩提》《相见欢》《让梦想拐个弯儿》,汇集了她200篇充满爱和哲理的文章。字里行间传达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善美。同样是用心用情扑在教学上面,可以想象她的课没有熊芳芳的课精彩,但也不逊于熊芳芳的课。只是两个人走的路径不一样。
丁老师也被举报了,说她长期工作量不足。人们已经养成一个习惯,看一个人只看她的缺点,不看她的长处。并且罔顾事实,放大别人的缺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古训就是这两位老师活生生的写照。
丁老师和熊老师是所在学校的金字招牌,就是学校的口碑和宝贝。按理说这样的学校应该以拥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百般呵护还不够。但是最终的结局两个人都辞职了。从体制内辞职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像吾等如此平庸之人,从来不敢想象迈出这一步。
当然成为名师,自身的含金量就足以让他们放出万丈光芒。熊老师辞职后,义无反顾的投身到网络卖课中去,每年没有一个几百万小不下来。丁老师辞职后会干什么呢?凭她目前的名气成为一个作协驻会的作家是没有问题的。名师什么时候都不会担心自己没有饭吃。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平时就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上下班准时打卡,除了读书从来不参与其他任何人际交往活动。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于读书、思考、写作。当年明月出名之后,被海关总署当做一个宝贝,调到总部成了一名专职的创作人员。今年上半年还提拔成局级干部。
对比之下,教育行业里面放着现成的宝贝不当一回事。是真的宝贝太多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