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的确有被吓死的人梁宏达事件。
听朋友亲口说过一件真事:有一个父亲偷了别人家一捆稻草,结果被他儿子看到了,他儿子随口说到:“我去告诉别人去,你偷东西。”这位父亲竟吓的上吊死了。他儿子现在有60多岁了,每当提起这事就痛苦不已,说:“他怎么会这么胆小呢梁宏达事件?”在历史上,被吓死的人更多,远的有张飞大喝一声吓死人,近的就有道光皇帝的妃子被吓死的事。
今天咱就讲历史上这位被吓死的妃子梁宏达事件。这位妃子很普通很普通,因为她和圆明园扯上了关系,这才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她就是道光帝的妃子——常妃梁宏达事件。出生于嘉庆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1808年),赫舍里氏满洲镶黄旗,19岁进宫嫁给大自己26岁的道光,被封为珍贵人,后又晋珍嫔、珍妃。她嫁的老公是个死抠死抠的男人。一提起他就会让人想起“吝啬鬼”、“抠门狂”。他抠的连饭都舍不得吃饱,给皇后过生日宴请群臣,一人只一碗打卤面。
常妃入宫的前三年生活还可以梁宏达事件。
按照清朝后宫的规制,贵人每天的生活标准是“猪肉6斤、羊15盘(每月)、鸡鸭8只(每月)、陈粳米1升2合、白面2斤、白糖2两、香油3两5钱、豆腐1斤、粉锅渣8两、甜酱6两、醋2两、鲜菜6斤、茄子6个、王瓜6条”。可是后来,她也不知怎么得罪了道光,22岁的她就被降为常贵人。道光修改了后宫的生活标准,只允许太后和皇后每天可以吃肉,其她的后宫女人非节庆日不得吃肉。嫔妃平时不得穿锦绣的衣服。后宫女人都要学做针线,衣服破了打补丁。常妃的生活更是清苦,常妃过了近30年的苦难日子,道光病死了,新皇帝咸丰登基,常妃被封为常嫔,生活正常了些。
外敌入侵在圆明园生命的终结咸丰十年夏天,无子女的她空虚无聊,怕热,又爱洗澡。她按贯例到圆明园去消暑。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咸丰早已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常妃不得宠,也没给道光生个一男半女,身份卑微,没有机会跟咸丰一块逃跑。她留在了圆明园的绮春园。
紧接着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那里的总管大臣投海自尽,清朝的护军四散奔逃。洋人在圆明园中大肆劫掠,英军又派出200人的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而常年居住在宫中的常妃,她哪见过这阵势,傻呆在那里,她看到这些凶神恶煞的洋人,个个黄头发、蓝眼睛像妖魔一样乱抢、乱烧、乱杀。她惊恐万分,直接挂了,时年五十三岁(咸丰十年庚申八月二十三日)
常妃被草草下葬咸丰帝接到通知,又急又气又怒,一个皇室后妃被吓死,说出去有失皇家体统,被天下人笑话。他一面要求惩办逃跑官员,一面命太监人等妥善安葬常妃。当时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乱窜,承办人员根本无法将置办的彩棺运进园内。咸丰帝只好令其暂缓办理。可是在盛夏季节,常妃却陈尸园中,尸身很快腐烂。咸丰帝一筹莫展,下谕旨曰:
“从权将就,断不准迹涉铺张,致滋他变。”承办人员哪还敢铺张,哪有银子铺张,钱财都被英法联军抢走了!常妃死后都一个月了,九月二十三日,承办人员偷偷雇了几十名 人夫,趁着夜色用大红蟒缎罩住彩棺,匆忙入殓。然后,用32人夹杠,来到田村 暂安处,草草 掩埋。作为皇帝的妃子死后这样的待遇,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了。
同治二年九月初二日,葬入慕东陵,同治追封自己祖母辈的常妃为妃,后葬入慕东陵中。
三棱军刺是上世纪60-90年代,解放军普遍装备的轻武器,它的作用主要是像刺刀一样安装在枪上,在白刃战格斗中刺击敌人的身体部位。存在即是合理,三棱军刺的诞生与应用,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黄金期,并且获得了许多武器爱好者的推崇。
比如,在李连杰的《中南海保镖》中,邹兆龙饰演的反派便是凭着一把三棱军刺,在前半段的格斗中压得李连杰只有招架之力,简直是酷毙了的视觉!
相比于二战期间各国普遍装备的各种款式刺刀,三棱军刺拿在手中的第一感觉是重量比较轻,且三棱的外形设计比扁平条状的刺刀更加符合力学的稳定原理,使军刺很是坚固耐用,不会像刺刀那样在格斗时出现扭曲变形甚至折断。
三棱结构良好的刺击效果,早在2000多年前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军队中,就已得到了诸多实战的验证。当时的秦军,装备的是三棱形的锋利箭镞,不仅射出的箭矢飞行稳定性好,而且破甲穿刺的杀伤力也是一流。
实战时,由于军刺独特的三棱形结构形成的三面血槽,能在刺入人体后导致更迅速的放血效果。这在战场医疗条件受限制环境下的士兵来说,基本等于是宣判了死刑。
同时,迅速放血的效果也能让三棱军刺比起刺刀来,更容易从对手身体里拔出。刺刀刺入人体时,由于血压和肌肉的强烈收缩会夹住刀面,极有可能出现拔不出来的情况。白刃格斗敌我交叉的混战场面,士兵拽不出刺刀,搞不好敌人的刺刀就会先招呼到自己身上。
三棱军刺的实战效果检验,主要是在对印度和对越南的两场自卫反击战上面。
对印自卫反击战时,印度军队里编有一部分廓尔喀雇佣兵。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廓尔喀人,历史上专门出产强悍凶猛的勇士,再加上他们配备的狗腿状廓尔喀弯刀,往往能爆发出恐怖的杀伤了,甚至一刀砍下牛头也不在话下。
但凶悍的廓尔喀弯刀,在解放军三棱军刺的刺击下,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等到了对越自卫反击的战场,越南人对解放军手中的三棱军刺,可谓是留下了毛骨悚然的印象。
由于三棱军刺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磨损,露出的氧化层下的铬、砷化物,会增加人体伤口愈合的难度,所以在越南人的口中逐渐传出了一种讲法,说解放军的三棱军刺含有剧毒,一旦被刺中便只能等死。
尽管三棱军刺为我军带来过良好的格斗战果,但它身上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
三棱的刃口呈现出的是棍状的外形,表明这款武器只能用于刺杀,顶多再加上类似闷棍的功能,而不能像刺刀那样还能施展劈砍、侧划、挑刺等灵活的战术动作,战斗之余还能拿下来切割物品,因而功能显得十分单一。
此外,随着冲锋枪、突击步枪等速射武器的普及,白刃格斗的机会越来越少,像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那样的“万岁冲锋”战术,在美军强大的炮火面前像麦子一样成片成片倒下,简直就是白白去送人头。
因此,90年代以后,三棱军刺逐渐退出了战场。
特定战场环境下的白刃格斗,又落到了刺刀身上,毕竟刺刀从抢上拆下来摇身一变就是军刀,开罐头、锯木头、切割绳索各项功能都很齐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