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瑞午陈丹淮,说来也算是出身名门。他的祖父即是清代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而他的父亲翁印若,能被胡适称为"自负风雅的俗子",可见亦非凡人。由此不难想象,头顶着这样光环出生的翁瑞午,肯定不会为生计奔波无奈,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负担需要他去承受。。这令他在当时,在当地,有足够的资本,成为一个浪荡的公子。
据说,翁瑞午的家,在杭州有茶楼,在上海有房产,他自己手中还有他父亲留下的数不清的古玩字画,可说是家财万贯。试想,以他这样的条件,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岂能不风流。所以还有一说,那时的上海,阔太小姐陈丹淮、豪门公子、名伶名角儿没有翁瑞午不熟悉的。
当然,像翁瑞午这样的阔少,也会有许多的爱好。戏曲陈丹淮、绘画、跳舞;进赌场、捧角儿、交朋友;抽鸦片、追女人、夜总会进进出出。更何况他人聪明、自然、风趣、加上出手又大方,很是招人喜欢。
至于说徐志摩死后,和陆小曼同居的翁瑞午是个什么样的人陈丹淮?
或许可以说也算是个多情的人吧。他对陆小曼真的用心良苦陈丹淮,照顾的无微不至。而随着陆小曼的烟瘾越来越大,有妻有子的翁瑞午也有了沉重的负担。但他能牺牲一切,至死不渝。说他是陆小曼的票友也罢,烟榻上的伴侣也罢,但若没有翁瑞午,在徐志摩走后,想必陆小曼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还会活下去。
题外话
红颜知己,人生难求。无论怎样,人的一生中,若能有一个,心灵相契,只谈风情,不做逾越之事的知音,当是一件美妙之事。
若为知己,必当珍惜。
题主的问题很好,但如果只局限于陈六子和沈远宜之间,那么对剧情可能有些忘了。
因为在两人结拜兄妹前,别说是采芹,就是陈六子,也把他仗义疏财,救了一个跳海女孩的性命的事给忘记了,是在宏距印染厂开厂典礼上才相认,而且立即成了兄妹。
回到问题本身。采芹曾经担心过陈六子,那是在青岛大华印染厂开办成功,赚了不少钱,卢家驹娶了个二房,卢老爷子把消息传到采芹那里时,采芹害怕时间和空间会消磨爱情,更担心青岛的时髦女子会抢走丈夫,毅然带着还很小的儿子去了青岛。
随着染厂越来越赚钱,采芹更加相信丈夫沒有外心。
由于只有一个儿子,采芹曾真心实意地相给丈夫纳妾,但被陈六子严辞拒绝。陈六子怕采芹伤心,所以绝不纳妾,也沒有外心。
从采芹到青岛后。夫妻二人彼此信任,彼此相爱,沒有过怀疑
朱三太子从某种意义上是当时民间的抗清势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明朝的同情心而打出的旗号。清朝康熙年间出过多次以朱三太子为名义的闹事。而真正意义上的是在康熙四十七年被清朝政府所抓捕的朱慈炤。他是崇祯皇帝的四皇子,崇祯帝有子七人,其中二子、五子、六子、七子幼年早殇。崇祯末年只剩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其中第三子朱慈炯下落不明,而人们常说的第四子就是朱慈炤就是人们口中的“朱三太子”。为什么呢?
在康熙四十五年的时候当时的江南地区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要造反,主要是张念一等人,但是最后被擒获,他们供出明朝崇祯帝还有皇子活在世上的消息。清朝皇帝康熙帝听说之后,立刻派使者前去查访,顺藤摸瓜在两年后的康熙四十七年山东找到了一个王士元的老头子,王士元有两个老婆,二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媳,清廷的军队来到王士元的家里时,只有王士元和一个儿子还在,其他的人都上吊自尽。王士元被逮捕之后带到了北京,在清朝政府的审讯下,王士元交代了自己的一生,他就是崇祯皇帝的第四子朱慈炤。
在崇祯帝自缢之后,当时年仅十二三岁的朱慈炤和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躲入了公卿大臣家里,而后李自成入京,外戚周奎献出了这几个年幼的皇子,自此他们被李自成俘虏,李自成倒是没有虐待他们。此后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大败,撤离京师准备带走了三个皇子,此后三个皇子失踪,太子朱慈烺进入周奎家中,被周奎出卖给多尔衮,多尔衮以朱慈烺是假太子为由杀死朱慈烺。朱慈炯在李自成军中不知所终,朱慈炤则是在李自成的军中逃出流落到了南方,在凤阳遇到了一个王姓的乡绅,王姓乡绅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叫做王士元,王姓乡绅去世后,朱慈炤再次流浪,在浙江余姚被一名前明朝的胡姓官员收留,并且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慈炤从此在此生活,并且一直以王士元的名义行事。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还表示要找一个明朝后裔来管理明孝陵。这个时候朱慈炤放松了警惕,他以为清朝政府真的要宽待明朝皇室后裔,所以某次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秘密。于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起义,最终朱慈炤被抓捕,他在狱中说:自己改名易姓,一生四处奔波,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而已,当年清朝刚刚入关,四处有人反抗,自己没有造反。现在七十多岁,而且要造反需要囤积粮草,占据城池,招揽兵马,自己一样没有,如何会造反。但是最终被康熙帝下令凌迟处死,儿子都被斩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