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件事不假,一是雍正对十七弟允礼非常好;二是雍正的儿子弘瞻过继给了允礼康亲王。这两件和《甄嬛传》相同。雍正皇帝兄弟很多,关于皇位争夺有“九子夺嫡”的说法,雍正对他这些兄弟都很苛刻,唯独十三弟和十七弟除外。可能是由于他们早就是雍正的党羽。允礼在雍正朝极受重用,负责过理藩院,户部,刑部。爵位也从果郡王到果亲王,而且最后亲王双俸。
允礼在乾隆三年去世,并不是雍正赐死康亲王。因为允礼的儿子夭折了,所以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弟弟弘瞻过继给他。乾隆继位时弘瞻只有四岁,乾隆很喜欢这个弟弟。弘瞻经常在圆明园玩耍,被称为“圆明园阿哥”。在古代祭祀是很重要的事情,而没有儿子就不能受到祭祀,所以一般都会过继。而乾隆把自己弟弟过继给果亲王,估计是不想让这个亲王或者郡王被别人继承。弘瞻毕竟是乾隆的亲弟弟,年龄又小,对他又没有威胁。那么弘瞻的母亲跟允礼是不是《甄嬛传》中的关系呢?弘瞻的母亲谦妃刘氏,应该和允礼没有任何关系。下图为谦妃刘氏。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不同时期旗主的人选完全不同,并且还伴有各种权利斗争,人员更替更是家常便饭康亲王。
那么就让我们从八旗制度的形成时期开始,仔细梳理一下各时期满洲八旗旗主的人选康亲王。
首先是二旗时期,这是八旗制度的萌芽状态康亲王。
二旗时期这二旗的旗主分别为
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黑旗(后改为蓝旗)旗主:舒尔哈齐(努尔哈赤的弟弟)
三旗时期然后是三旗时期,各旗主分别为
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白旗旗主:褚英(努尔哈赤长子)
黑旗旗主:舒尔哈齐,代善(小旗主,努尔哈赤第二子)
四旗时期1609年,努尔哈赤囚禁了自己的同胞弟弟舒尔哈齐,1611年,努尔哈赤又囚禁了自己的长子褚英。所以最后形成了如下的四旗局面。
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白旗旗主: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杜度(小旗主,褚英长子,努尔哈赤长孙)
蓝旗旗主: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
红旗旗主: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
八旗时期在努尔哈赤的不断攻伐之下,满人势力不断做大。于是于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又下令将四旗分为八旗。各旗旗主人员安排如下。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杜度,阿巴泰(小旗主,努尔哈赤第七子)
正红旗旗主:代善。 镶红旗旗主:代善,岳拖,硕拖(均为小旗主,代善的儿子)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德格类(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子)
镶蓝旗旗主:阿敏
公元1623年,努尔哈赤又将自己的几个幼子进行了分封任命。于是便呈现出如下格局。
正黄旗旗主: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豪格(皇太极长子),阿巴泰(小旗主,努尔哈赤第七子)
正红旗旗主:代善。 镶红旗旗主:代善,岳拖,硕拖(均为小旗主,代善的儿子)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德格类(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子)
镶蓝旗旗主:阿敏
清政府建立时期公元1648年,也就是顺治五年,八旗旗主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换变革,最终多尔衮大权独揽,形成了如下格局。
正黄旗旗主:顺治帝。 镶黄旗旗主:顺治帝
正白旗旗主:多尔衮。 镶白旗旗主:多尔衮
正红旗旗主:满大海(代善第七子),勒克德浑(小旗主,代善之孙)
镶红旗旗主:罗科铎(岳拖长孙),尼堪(小旗主,褚英第三子)
正蓝旗旗主:多尼(多铎次子),阿济格,博落(阿巴泰第三子),岳东(阿巴泰第四子)
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
在多尔衮被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又对八旗旗主进行了一系列调换,最终形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
正黄旗旗主:皇帝。 镶黄旗旗主:皇帝
正白旗旗主:皇帝 。 镶白旗旗主:肃亲王
正红旗旗主:礼亲王,顺承郡王
镶红旗旗主:克勤郡王,庄亲王,褚英家族
正蓝旗旗主:豫亲王,睿亲王,饶余亲王
镶蓝旗旗主:郑亲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