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窗夜雨与僧侣。茶鼎熏炉宜小住。——辛幼安
而今听雨僧庐下与僧侣,鬓已星星也。——蒋捷
何时却宿云门寺与僧侣,静听霜钟对佛灯。——陆游
鸟宿池边树与僧侣,僧敲月下门。——贾岛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与僧侣。——杜牧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
囷空无雀噪,门静有僧来。——陆游
除却青衫在,其余便是僧。——白居易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马戴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李商隐
约客同看竹,留僧与对棋。——陆游
他年会着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杜牧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
卖药云边市,寻僧雨外山。——陆游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孟浩然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王维
晚随酒客花间散,夜与琴僧月下期。——白居易
送客清秋棹,留僧静夜棋。——陆游
石路寻僧去,此生应不逢。——杜牧
苦海翻成天上路,毗卢常照百千灯。——吕岩
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总输僧。——杜荀鹤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
身似游边客,心如退院僧。——陆游
鹤栖何代色,僧老四时声。——陆肱
闻说春来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白居易
心似游僧思远适,身如败将陷重围。——陆游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王维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
近寺僧邻静,临池鹤对闲。——李咸用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陆游
春砌花飘僧旋扫,寒溪子落鹤先闻。——郑谷
高僧爱惜遮江寺,游子伤残露野桥。——僧齐己
林外人家明远火,月边僧阁下疏钟。——陆游
竹声输我听,茶格共僧知。——郑谷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项斯
树拥秣陵千嶂合,云开萧寺一僧归。——殷尧藩
盐收蜜渍饶风味,送与山僧下夜茶。——陆游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戴叔伦
山僧独知处,相引冲碧烟。——于鹄
若是诗僧月下、许敲门。——洪适
佛瓶是处见红药,僧榻有时闻子规。——陆游
很幸运能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出家人叫僧侣又叫和尚呢?答案:我们先了解佛法的含义再谈论吧!
:释迦牟尼佛对出家的起缘。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还没出家的时候叫释达多,他早有耳闻人出生再死去、再投生再死去生老病死连绵不断的轮回,释迦牟尼佛为了解开轮回之咒决定抛妻弃子出家修行。
释迦牟尼佛走进了苦行林苦苦修行了六年,终于在菩提树下成了正等正觉身体发出六种光明,颜色分别为黄色,白色,红色,蓝色,橙色以及五种颜色的混合色。
释迦牟尼佛修成正等正觉身体发出六种颜色之后,第一时间度化的是跟他有深厚缘分的五位比丘,因五比丘六年来一直伴随着佛陀左右修行。与世尊有深厚缘分的五比丘最后也成了正等正觉的阿罗汉。
:出家人叫僧侣或和尚的起因。释迦牟尼佛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身体发出六种光明之后,很多众生都称他为世尊或佛陀或如来,众生都纷纷地跟随修行。
多数的众生跟随佛陀修行产生了大团伙,称其为比丘(男)和比丘尼(女),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几万僧人的团伙。但是直到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能修成正果身体发光的只有500罗汉左右。
佛教的起源在古印度(尼泊尔)很小的地方传播修行,到了晋朝的时候,渐渐传播到中国这里来。
中国的众生也纷纷学释迦牟尼佛的方法来修行,人多了在中国这里叫做僧侣或和尚又或尼姑,不叫比丘团或比丘尼团伙。其实比丘团与僧侣与和尚与比丘尼团与尼姑团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称呼不同而罢了。
:小结经验。说实在的,学释迦牟尼佛修行的众生倒是一大团伙僧侣,真正能修成正果的寥寥无几,佛陀住世的时候修成正果的可能比较多一些,到了现在能修成正果的真的少之又少。
学释迦牟尼佛的修行方法,要把自己的身体修禅定的时候能发出光明(圆满十六观智),否则都是装模作样似是而非的假学佛。
修行汉传观音菩萨的精神救苦救难,修法会的时候天上要出圆圈才能圆满八地菩萨修行。
分辨真假修行者僧侣的方法,看到修禅定的众生身体发光就是正宗修成正果了(南传),看到和尚(尼姑)团修法会的时候,天上出圆圈也圆满了八地菩萨的修行(汉传)。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一切都是冒牌货的假僧侣假和尚。修行者可以打妄语,但自己的身体与天与地不会打妄语。
僧侣团与和尚只不过是一个称呼罢了,对真实的修行没有多大的含义。
欢迎大家分享,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