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以稍微放大一点看:「影视剧和电影当中,为何要使用快镜头新红楼梦剧照?」

先说说「慢镜头」是什么新红楼梦剧照,反过来看,就是快镜头的存在意义。

慢镜头新红楼梦剧照,又叫「时间的特写」,多为突出某个场景 / 动作 / 情绪,使观众看清在正常情况下看不清的一些动作过程。比如两军对峙,忽的发出一支箭,直指敌军将领的首级,这时导演会给一个慢镜头,延长箭的运动时间,调动观众的紧张情绪,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窒息感。再比如,爱情电影中两人初见,一个慢镜头还原了人在一见钟情时的心理写照,仿佛心跳被对方带走,一眼万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赘述。

那么「快镜头」到底是为了什么新红楼梦剧照?

如果慢镜头是时间的特写,那么快镜头就是「时间的快进」,例如街头的行人以数倍的速度流动,原本繁华街景通过快镜头显得更加车水马龙;再比如拍摄一顿饭本来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通过快镜头,可以压缩至几分钟新红楼梦剧照。快镜头通常被认为用来制造夸张的戏剧效果,像是经典的那些黑白喜剧,当代电影中也有为复古而使用快镜头的例子。

综上,快慢镜头的原理是摄影机和放映机的转换频率不同步,由此,原本在人类眼中正常时间流动,发生了变形,慢镜头特别慢,快镜头特别快。这其实是个时间的游戏,利用摄影和后期技术,体验平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时间旅行。说回2010版《红楼梦》,为什么李少红和曾念平频繁地使用快镜头?

《新红楼梦》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快镜头?

我粗略地分了两类:

1)世俗繁华:街道、商业、人

举个例子:第1集提到东南姑苏阊门,最是富贵繁华,于是给到观众一个摇摇晃晃的快镜头,也是个长镜头。观众跟着镜头看到小孩子放风筝、游人坐船、妇女河边捣衣、茶楼上弹琴唱戏、卖馒头汤面的店铺、学堂子弟背书(老学究却打瞌睡)、闺蜜桥上吃瓜子谈心,还有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最后到了小说中重要的地点——甄家,快镜头定格在瞌睡中的甄士隐的一个特写上,就此打住。

这里一反寻常,不用平稳悠然的语言来刻画鱼米之乡,而是用摇摇晃晃的镜头,把市井民生之全貌,迅速地给观众导览一遍。若仔细留意,还能看到其中有小演员回看镜头,这可理解为穿帮,也可解读成「第一人称视角」所导致的自然反应,把观众拉进屏幕里真实的世俗生活。人生一世数十载,回首不过瞬间,一个飞速快进的长镜头倒与曹雪芹的小说风格——亦真亦幻——有所呼应。只是,在许多人看来确实头晕,团队没认真预估观众的接受程度,被诟病也不委屈。

2)贾府富贵:建筑、生活

为凸显大家规矩,《新红楼梦》用快镜头展现贾府忙碌却井井有条的生活节奏,进而突显鲜花卓锦、烈火烹油的盛景。例子很多,比方上菜、行路、搬迁,不再赘述。

贾府内的一系列快镜头倒不为呼应真假虚幻的小说主题,而是纯粹希望用「时间的快进」展现贵族大家与寻常百姓之间的差异,所谓天壤之别。当观众看到快镜头下的贾府生活,仿佛也化身成刘姥姥,身陷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而不知所措:丫鬟仆妇成百上千,来往络绎不绝,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仿佛是同一片天地中的一个平行世界,吓得平头老百姓只能傻站着、不知所措,仿佛贾府的时间的和自己家的时间,不是同一个流动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