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高僧济公应该是来表法的济公在哪出家,用酒不离口来告诉世人,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只要内心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不必太拘泥于形式!当然大家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他老人家的意思,认为出家人可以喝酒吃肉!如果说你能做到济公那样对万法没有执着分别,你也可以吃肉喝酒。如果做不到,那你还是乖乖的守好你的戒律!

都把济公说过的一句话:酒肉穿肠过济公在哪出家,佛祖心中留!当成和尚喝酒吃肉的借口,殊不知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如魔道!

有关于济公的传奇故事,在南宋时代已经开始流传了,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使得流传度更加广泛开来,并出现了一部武侠与神话相糅合的长篇古典小说——《济公全传》济公在哪出家。

济公在哪出家:南宋高僧“济公”,为何酒不离口?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济公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济公在哪出家?

济公在哪出家:南宋高僧“济公”,为何酒不离口?

南宋建炎四年(1130)济公在哪出家,天台山人李茂春在国清寺虔诚拜佛,当大殿的诵经声正要响起,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塑像在他面前轰然倒塌。李茂春大惊,慌忙回到家中,不想其妻王氏正巧给他生了个儿子。

济公在哪出家:南宋高僧“济公”,为何酒不离口?

年仅四十无嗣的李茂春喜极而泣,请国清寺住持为宝贝儿子取了个名字,叫李修元,从此,李修元便与佛门结下了深缘。当时,李氏家族七代为官,祖上还出过驸马爷,也算当地名门望族。所以关于他们家生了个儿子的“异像”之说,在乡间破有市场。

李修元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却没有发展成一个纨绔子弟,小时候就显得比别人家孩子要聪明,一度被当地人称之为神童。然而这位神童18岁那年的新婚之夜,逃出洞房,投奔杭州灵隐寺,在高僧慧远门下受戒,正式成为一个和尚,法号“道济”。

一个年级轻轻,家庭富裕的少年公子,缘何在新婚之夜出奔禅寺?难道妹子长得太丑,还是另有“隐情”?为什么李修元同志这么想不开呢?

其实呢,这锅还要他老子来背。李大官人自己就是一个虔诚的佛家信徒,给儿子取名字这种事情都要找和尚,由此可见他的半生时光中,每每做抉择的时候总是会找佛祖,大师们问一下,想必在这种情况下,李茂春也是个懂佛法,会诵经的好檀越。

再加上李家住在“佛宗道源”的天台山,由此可知李修元的成长经历中,佛法对其三观塑造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长大成人的李公子,最后跑去出家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然而这个刚刚实习的和尚,却没有如大多数僧人一般安心坐禅,而是变得举止疯癫起来。他言行叵测、不爱念经、打坐也耐不住,沉浮于市井之间,最喜欢跟小朋友玩在一块,最喜斗蟋蟀,呼洞猿之类的游戏。

这位和尚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和尚,所以外号“济癫僧”,不守清规戒律的疯和尚在师傅慧远圆寂后,失去了庇护,很快就被寺中僧人赶走,道济不以为意,依旧四处流浪,结交官宦人家,甚至某一次酒醉后,他被人送进了妓院,与妓女同宿......

后来,道济来到了杭州城的另外一座寺院——净慈寺,德辉老和尚收留了他。道济跟附近的老百姓相处很和睦,他开始替人念经兼作火化工,后来又做了书记僧。虽然在职业上看起来是个正经和尚了,但生活作风依然是个浪人,出入歌楼酒肆,游山玩水,不亦乐乎。

关于道济的史料记载,小故事很多,有他行为举止荒诞不经的,也有他拯危救困、救死扶弱的,他是疯和尚,也是真活佛。

虽然道济不会法术,也不懂武功,但他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大和尚,经常为僧人、贫民们悉心治疗,根治了不少疑难杂症。

同时,道济和尚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高僧,是禅宗杨岐派第六世得到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而他在诗文上也有相当高超的造诣。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 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这一首是他写西湖中的一首。

1209年,济公在世人奇异的眼光中走完了癫狂的一生,临终前留下的一则佛偈则可彰其一生: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济公为什么就大酒大肉来吃,没有禁戒呢?

济公在哪出家:南宋高僧“济公”,为何酒不离口?

我们要了解历史的真相来修行,不要给那个电视的济公搞晕了头,电视的济公念什么六字名咒,别人头就晕就失去了做人的本性,念怎么六字明咒人的病就好了,太夸奖了。全部是假的。

济公在哪出家:南宋高僧“济公”,为何酒不离口?

济公是宋朝的一位得道高僧,它的历史就是专门治奇难杂症,一般的名医治不好的病,到了他(济公)的手上就能药到病除。所以他(济公)的修行很多医生都自叹不如,济公也文名天下。

济公在哪出家:南宋高僧“济公”,为何酒不离口?

济公修的是为人治病药师佛的法门。我们也拜读一下药师佛的12个大愿的最后一条。如果我成佛时,众生修我的法门,就可以唱歌跳舞,吃上品饮食。也就是说,众生如果为人治病的得道高人就可以喝酒吃肉了。

除了济公修药师佛的法门,另外宋朝还有一个叫妈祖的,修行《华严经》也是吃肉的一样成道。

再在《华严经》第二地的戒律来说,戒律是捆绑第一地第二地的修行者,对于修行到高地的修行者是没有用的东西。

所以戒律是拿来绑低修行者的一个方法,对高的修行者已经失去了这个作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