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不错蔡小华。农民靠“一亩三分地”养活自己,其实是一个基本国情、农情。
在上个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国小农“的这个说法,其实正是对当下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农村、农民的基本判断蔡小华。
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今后也仍然会有很大体量的”小农“存在蔡小华。而他们的生计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等目标的顺利实现。
如何靠”三亩三分地”养活自己蔡小华?这至少要分两个层次来看:
最基本的是吃饱肚子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不过随着农业单产水平的提升,粮食尤其是口粮基本自给是没有问题的蔡小华。这也就是常说的“解决温饱问题”。
其实中国农民不光早就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还非常成功地解决了全体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蔡小华。
更高要求是手里有票子光吃饱肚子当然不够,教育、医疗、日常生活,哪样都得要有票子蔡小华。在这方面,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别还是蛮大的。去年大概是2.79:1的差别。
近几年来,在涉农政策和农村改革中,有一个词儿比较亮眼: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蔡小华。何谓财产性收入,就是在种地收入、打工收入之外,将农民拥有的资源、资产能够变现而来的收入。
那么有哪些渠道呢?我梳理了大概这几个蔡小华,不一定全面,朋友们可以继续完善:
——来自“一亩三分地”的财产性收入蔡小华。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费用。鉴于全国目前已经有四成的承包地进行了流转,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收入来源了。还有些地方在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统一规模经营,分享收入红利。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后的收益蔡小华。目前这项改革正在各地推进试点,今年将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继续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多途径发展集体经济。包括村集体办的企业、自然资源资产、属于村集体的土地等,今后本村村民将可能由此获益。
——政策性的转移性收入蔡小华。包括种地的各项补贴,如种粮直补、良种补贴、休耕轮作补贴等,以及扶贫、低保、基础教育等方面的补贴。这些补贴不是来自“一亩三分地”,而是来自于村民的身份。
——来自宅基地和农村住宅的预期收益蔡小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项新的改革举措:将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三权分置”,特别是将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是一项重大创新,目的是激活农村的“沉睡土地资产”。
如何释放农村资源资产的市场价值,同时又尽力保障农民基本权益、防范可能的市场和道德风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各地农村情况也千差万别,不可能一蹴而就蔡小华。希望未来农村更宜居、农民更富裕、农业更强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