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琐忆——腊月二十三
清水
童年琐忆——腊月二十三
腊八一过,到除夕过大年,那可真是一眨眼的功夫。可小时候,却总觉得这又是一场遥远的清水二十三、难熬的等待。只是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时,这幕进展拖沓的过年大戏,才又迎来一个小高潮。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我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觉得好多中国传统节日的重心都在晚上。元宵节如此清水二十三、中秋节如此,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也是如此。
其实,那时候,我对父亲供奉给灶爷的油灯香烛、点化的坐骑灶马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垂涎欲滴的母亲烙的又黄又软、飘来阵阵清香十二个灶饼。这些东西,等灶王爷享用完毕,就基本归我了。就算是他老人家的名儿,我小人家的肚儿吧!我更感兴趣的是母亲要给灶王爷供一块胶糖,好粘住他的嘴,让他老人家上天去不要多话,要说,也只能说“甜言蜜语”。哈哈!难道说灶王爷也和我们小孩子一样爱吃糖、爱多嘴多舌吗清水二十三?
现在想起来,灶王爷应该是天庭下派的最基层干部,而且是最早享受年休假、最早使行年终述职制度的干部清水二十三。想这厮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恶劣,生活待遇也不高,提拔升职也无份,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还真和当下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有不少共同之处呢!灶君老爷,一介小神,相貌黝黑;朝中既无后台,又无红包“攻关”,可能连“主管领导”都尊颜难见,哪有什么机会朝瑾玉帝?再说天下灶王爷成万上亿,一齐上天,玉帝纵有神仙分身之术,也接见过不过来啊!大不了发表个电视讲话,说灶君们辛苦了,明年继续勤奋工作、认真维稳云云罢了。哪有什么机会打小报告呢?胶糖粘嘴,纯属画蛇添足、多余之举!
从人们对灶君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神仙的纠结之情。又敬畏、又戏弄,什么爱恨情仇、尊贱褒贬全在其中。不信,你看被人们顶礼膜拜的庙堂之上面目狰狞的龙王,再看社火队伍中被人们忽啦啦舞得突噜噜转的龙灯!再说,“打发”两个字也不含尊贵之意,倒处处透出轻视、敷衍之心。如“打发”帐主子、“打发”叫化子;稍微尊贵些,但仍然透着“男尊女卑”的如清水二十三:“打发”姑娘出嫁、“打发”媳妇回娘家等等。对灶君这位神仙,也用“打发”一词,真是“神道”沦落啊!
在我的家乡,人们祭鬼,一副盘馍馍十个;敬神,是十二个。包括灶饼子,也要烙够十二个。看起来,神鬼之间,也就两个馒头的差距。可他们与活人的距离,又岂止霄壤!
小年北,小年南;二十三,二十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是北方人,我们这里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据说南方是二十四,南北方差一天,故而有“小年北小年南”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南北方不在同一天过小年,这跟雍正皇帝有关:雍正年间,每年在坤宁宫祀神,向上天汇报上一年情况,为下一年祈运祈福。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也拜了;王公贵族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下面的人二十三这天侍候当官的祭灶自己家自然就没时间,只好退后一天,因此才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
后来,社会进步了,官民平等,大家就都在二十三这天过小年,也捎带着沾一点“贵气”;北方离皇城北京近,自然受“皇亲国戚”的影响比较大。而南方却依然保持了在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要说南北方过小年有什么不一样,我先说说北方。我们这管灶神叫灶王爷,传说他本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婚后却游手好闲,败光了家业,流落街头。有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家,看到前妻生活很好,羞愧难当,钻进灶坑烧死了。后来玉帝封他为灶神,掌管民间;并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以赏善惩恶,赐福或降灾。“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于是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祭灶王爷,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前者是为了让灶王爷吃了之后嘴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烧旧灶王爷画像的情形;因为他烧完了灶王爷,灶王爷就上天走了,剩下的糖果自然是我们小孩子的口中食了。而且“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事儿要男人做,可能是因为灶台上那句横批“一家之主”吧?
然后家庭主妇们紧接着第二天就打扫房屋,包括每一处犄角旮旯,连一丝蛛网都不能放过,以“扫除迎新”、“除陈布新”;张罗着给家里老小剪头,因为“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还得剪出五彩的寓意吉祥喜庆的窗花贴上,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至于南方如何过小年,没经历过。不过我想从范成大的这首《祭灶词》中可了解大致状态,因为他是南宋平江府吴县即现在的江苏苏州人:
古傳腊月二数四,灶君上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南北一家亲”,过小年这天,差不多都是祭灶,祈愿明年平安顺利,日子过得红火甜蜜。二十三也好,二十四也罢,饺子还是年糕,糖瓜或者甘蔗,都是快过年了,表达良好祝愿:扫扫晦气和灰尘,迎来明年交好运、节节高!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