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的问题是关于《昆仑》这部小说吧梁廷锵。如果是对的,那凭良心讲你只能选我是最佳答案。因为我最先回答对了你的问题,后面回答的再好也是按图索骥,依瓢画葫芦来的。
《昆仑》是凤歌的成名作。凤歌写过一个《昆仑前传:铁血天骄》梁廷锵,说的是梁萧的父母梁文靖和萧玉翎的故事。从《前传》到《昆仑》,作者的思想发展还是非常清晰的。
梁文靖的略带软弱和温和忠厚梁廷锵,萧玉翎的机灵古怪和出身邪门。梁文靖从小白到指挥千军万马,茁壮雄起,是因为他爹挂了,萧玉翎因为汉蒙立场问题跟梁文靖闹翻,虽然依旧暗中帮助情郎,但基本处于神隐的状态。梁文靖这个人物构思在作者的青涩笔下显得有点突兀。
前传是作者初试文笔,篇幅不长,要想讲述门派之间的争斗甚至上升到国家战争的高度,就必然要以牺牲人物的描写为代价梁廷锵。因此纵观全书,梁文靖和萧玉翎的性格发展铺陈都显得很不足。
梁文靖最后感叹战争无论对汉族还是蒙古族梁廷锵,都造成了极大的创伤。这种超越民族立场,具有普世价值性质的“人道主义”视角,是新时期大陆武侠作家在全球视野下交出的答卷。
而他们的儿子梁萧成长的年代,正好是蒙古灭宋时期,同样是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而梁萧的身世又恰恰决定了他不可能躲过这些矛盾(母亲萧玉翎是蒙古人)。
他从童年开始就被父母带着周游,家破人亡之后被带进了不问世事的天机宫。梁萧不知道、也不关心蒙古和南宋谁输谁赢,他参加蒙古军一开始也不过是为了保护要参军的朋友而已。
从一开始为了替朋友报仇帮蒙军作战,到后来发觉战争残酷,产生厌战情绪。
他开始跳脱出个人恩怨,进而思考战争的意义。而像他这样聪明而有良心的人,这样的思考一旦开始,就不会轻易停止。
如果说之前他的孤独感是因为天赋高于他人而产生的一种自傲,那么在战争的洗礼之后,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多数人了。
梁萧的器量和格局代表着新一代武侠作家的器量和格局。因此他不失为武侠小树史上的又一个光辉形象。
梁思禽是凤歌的新派武侠小说《沧海》、《灵飞经》中西城的建城祖师,也是元末明初的大数学家、天文历法家、格物学家(物理学家),探险家、军事家、武术宗师——“西昆仑”梁萧之孙。
梁萧之子是梁饮霜,周游世界潇洒不羁,梁饮霜之子是梁思禽。
《昆仑》的梁萧二百年之后, 其孙梁思禽只身返回中土,在中原败群雄,夺元柄,复汉室,意在兴华夏,但其后的“抑儒术,限皇权”却遭惨败,败走西域的梁思禽抱恨而死,临终前留下了西城八部和八幅祖师画像。“八图合一,天下无敌”的遗训,成为西城最大的秘密和动乱的根源,进而引发了新的武林与朝堂的战争。
梁萧人剑双驭,领悟到人能驭气。梁思禽周流六虚法用万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并深得梁萧真传。
《山海经》系列完结了,回首十年,从《昆仑》《沧海》到《灵飞经》,从梁萧到梁思禽,其间桑海桑田,宋、元走马而过。
梁思禽是最有可能的“有史以来最强者”。无论是智力和所学、无论是武功和世界观、都是最顶级的配置。对国家对民族,只算成功一半。只驱逐了鞑虏,却未开民智。只延续了封建王朝,却没能开创“自由和科学”的时代。对家庭对爱人彻底失败,自作主张的迁祖坟。 自以为是的传学问,自鸣得意的保朱元璋,自作自受的怼爱人。 到了晚年孤家寡人,自己的“私生子”蒙在鼓里,自己的韶华白白虚度,自己的弟子不是亲人也不是知己,自己的知己走上自己“老路”。除了这几个人,世界上对他只有嫉妒和恨,他自己甚至都接受了命运安排,不再抗争、不再坚持。
如果能预知命运,不知道这位“古今第一”作何感想?
梁思禽的一生用诗概括:“那日少年薄春衫,明月照银簪。燕子分别时候,恨风疾云乱。志未酬,鬓先班,梦已残。今生休去,人老沧海,心在天山。”
所以,就人物的丰富性,曲折性和真实性而言,我更欣赏梁思禽,他的故事和个性更令人瞩目。
我仅剩几天时间头条认证了,请先采纳优质回答。谢谢!附送我的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