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北人在厦门已经生活很多年了,已经是半个厦门人了,我家就在厦门大学校门口,面海的一幢高层,睁开眼睛就看到海景,右面是世贸双子大厦,左面厦门大学整个校园,正对面是演武大桥,它的附近有个工地正在施工的是一个五星级酒店,每天看着窗外就觉得世界都是你的,过往的大型邮轮、货船真的很壮观位置绝佳呀,每天上班呢我要路过厦门大学、南普陀看到好多游客排队进校门,现在疫情过后人少了很多,为什么那么人慕名来到厦门呢,那是因为林语堂故居:
厦门四季如春。虽然每年8林语堂故居、9月份都有台风,但是平时还是风平浪静。厦门的整体素质普遍高(很多人有国外亲戚)。厦门出了很多名人陈嘉庚、林巧稚、卢嘉锡等.习总书记也曾经在厦门担任过市长。厦门有很多小吃土笋冻、沙茶面、扁食拌面等Q弹可口享誉海内外,在国外竟然也能吃到扁食拌面…厦门人热情好客喜欢喝茶,跟东北人有点小差别就是喜欢AA消费,有自己的小圈子不喜欢和别人有太深的交情,保持一定聚离,给彼此留个空间…厦门最近几年正在施工修建地铁很多路段围栏还是很正规,不让尘土飞扬,有安装定时喷水设备,保持路面清洁,马路清洁车一边旋转吸尘一边喷水很科学公交车、地铁周末两天都是免费乘车,方便了市民外出。不过我昨天坐出租车司机跟我抱怨说周末都拉不到客人,都坐公交车了,影响他们收入,他们也挺不容易的…
虽然厦门在很多人眼里那么完美林语堂故居,但是我因为平时都在厦门,我周末就要出去走走,坐动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住两晚,周天回来,还是觉得厦门好,修整一下以全新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
在的林语堂故居,就是厦门的廖家别墅,也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距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
一座别墅见证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幢廖氏所建的U形别墅林语堂故居,曾住过廖家几代人,做出过诸多优秀的廖家子孙。1915年,林语堂与廖家小姐廖翠凤订婚,并将婚房设在了廖家别墅前厅右侧的厢房里。当时的林语堂只是一个穷牧师的儿子,不少人纷纷质疑富家小姐和穷小子的婚姻能幸福吗?而廖翠凤只用了一句“没钱有什么关系”作答。反观林语堂与廖翠凤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一生,廖翠凤的确没有看错人。
婚后,廖小姐便配林语堂出国留学,留学的日子困难不断,但两人的感情却日久弥坚。林语堂无论风光或落寞,都始终与廖翠凤携手同行。对于二人美满的婚姻,林语堂说唯有两个字总结——“给”和“受”,只是给予,不在乎得到。
(海峡网 朱梦妮)
林语堂天宝故居位于天宝镇珠里村,之所以选择建在这个地方,是因为漳州天宝镇五里沙村是林语堂先生的祖籍地,他的父母都墓葬于此。晚年的林语堂因为思念家乡一直想迁居漳州,但因各种原因无法回乡,因此定居台湾,在漳州天宝镇五里沙村修建林语堂故居也是圆了其家乡梦,同时让漳州人可以近距离感受到林语堂台北故居的容貌。
林语堂天宝故居是仿建林语堂台北的故居的。林语堂的台北故居位于阳明山腰,建于1966年,台北故居是林语堂亲手设计的,别有一番风味。白墙、回廊、鱼塘的中式风格和西班牙式的螺旋廊柱、西式拱门的西式风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位于漳州天宝镇的林语堂故居正是根据其台北的故居进行仿建的,其阳台的位置可以俯瞰故乡五里沙的村貌,同时林语堂天宝故居周围还有香蕉海环绕,于台北林语堂故居类似。虽然是仿建,林语堂天宝故居和林语堂台北故居还是有些许不同的,比较大的不同就是林语堂天宝故居琉璃瓦的颜色是红瓦,而台北林语堂故居则蓝瓦白墙。同时林语堂天宝故居还有林语堂先生蜡像,增加了林语堂夫人卧室、客厅原貌复原以及展馆局部等内容。
林语堂天宝故居,依山而建,楼高二层,红瓦白墙,集东方情调与西方韵味相互融合。四合院内有西班牙式螺旋廊柱,红砖之上却是西式白色水泥拉毛外墙。“寿”字书法作品与国外画家所作油画同挂墙上。故居中有林语堂先生蜡像,安坐于书房,手持烟斗,笑容和蔼。同时故居内还设有“梦回馆”,里面展示了林语堂的手稿、烟斗等物件,还有他设计的打字机,喜欢的故乡菜肴等等。到处有都是文学大师生活和热爱的点点滴滴。
万顷蕉海林掩映红瓦白墙,在这林语堂天宝故居的阳台上,望着郁郁葱葱的香蕉林,微风袭来,若有所思,应该会对林语堂先生所说的“快哉”之感感同身受吧。
(闽南网 苏仕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