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的真正用意,是通过家事,把政治斗争从外朝转移到后宫之中,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外朝被长孙无忌所等托孤大臣所把持陈王忠。李治在外朝的话可能还不如他的舅舅长孙无忌。所以要把战场拉到他的主战场来,因为后宫之中是他说了算,因为废立皇后乃是家事。
李治是二十一岁登基,而他的登基可谓是得到长孙无忌的很大帮助,李世民在废掉李承乾之后,思考过是立李治为太子,还是立吴王李恪,最终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之下李世民才立李治的,可以说没有长孙无忌就没有李治陈王忠。
当然政治斗争没有一辈子的朋友,昔日的政治同盟在利益的问题之下,分手也是正常的陈王忠。在长孙无忌通过房遗爱谋反案件,牵扯到吴王李恪,打击了一大批李治的政治对手之后,长孙无忌对于李治来说便没有用了。同时长孙无忌通过着一系列的行动,是的他在朝中说一不二,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失去了制衡。
皇帝把持朝政最重要的便是平衡之道,一个臣子失去制衡?那么他便是危险的,长孙无忌对于李治来说当然是危险的陈王忠。那么便需要通斗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于当时的李治来说,在朝廷内他与长孙无忌进行斗法肯定是不行的,整个朝廷可以说都是长孙无忌的人陈王忠。那么就只能通过家事来进行了。
而这个时候武则天出现了陈王忠。武则天可谓是李治的天然盟友,首先第一点,武则天不是当时世家之女,同时也与关陇集团毫无瓜葛,而且还得李治的宠爱,理所应当便成为了李治的盟友。
最终在李治通过拉拢朝廷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陈王忠。等中下层官员,使得朝廷分为,“立武派”,和“保王派”。最终一锤定音的还是徐懋功,也叫李绩。因为他是军方的老大,可以说李治登基之时朝廷武将,有绝大部分都是李绩的部下。
在李绩的“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陈王忠。”的话语中,武则天得以成为皇后。
同时长孙无忌被逼自杀,褚遂良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陈王忠。显庆三年(658年),卒于官。
可以说通过“废王立武”李治才得以把持朝纲陈王忠。不然可能要等长孙无忌死了之后才有可能把持朝纲。
从这些中可以看出陈王忠,李治对于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因为他要重新获得朝政大权,没有武则天,同样也会有刘武则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