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后印象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黛安的自画像。在短短十年时间里, 他创作了超过2000幅画,享誉世界。这幅《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1月,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梵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森特·凡高----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这位绘画天才黛安的自画像,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后人通过《至爱梵高》这个影片,从梵高逝世一年后开始,青年阿尔芒带着一封梵高给提奥的信,询问梵高画过的人们,试图揭开梵高的“自杀”之谜的故事重新向世人展示了梵高的一生。
至爱,梵高!以油画展现文森特梵高的一生黛安的自画像。我想,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吧。梵高用黄,如火焰一般的亮黄;梵高用蓝,大海一般的深蓝。创作着绚丽又沉静的油画,如他的一生。
致爱,梵高。当他看到自己的画受到这么高的赞誉,一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吧......终于证明了自己时,他会多激动呢?但我们和他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刻了......他走了,也再也没有回来过。影片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当一位母亲从教女孩画鸡的梵高怀中抱出孩子时,梵高无助的说了两遍“Sheisnotrouble,sheisnotrouble.”也许他不知道众人认为他是疯子吧,又或许他只是不想一个人面对喧嚣的酒吧。他是有多么孤独啊黛安的自画像!荒凉的一生中,只有弟弟还支持他。就连这种唯一的温情,也几乎被愧疚埋没。对弟弟的内疚,父母双亡,身在异乡又被欺凌的梵高内心的痛苦令人无法想象。所以当梵高临死前,他说“也许这对所有人都好......”他究竟对生活有多绝望,对自己 有多失望,才会说这样的话?他真的不知道,他的画今后激励了多少人,感动了多少人。
至爱,梵高!有人说影片讲的是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黛安的自画像。我不赞同,他的画与感情流传千古,但我也不想评价,我不想断定一个悲剧画家的逝去值不值得。无论他是自杀还是他杀,他的昙花一现极为凄凉但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苦难和内疚,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而我们怎么能残忍到在荧幕前祈求,他带着痛苦艰难地活下去,只为我们再画出一幅幅画呢?我们不应该叹息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应该仔细的想想,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个天才被冷落被埋没后,再一次叹息吗?他仰望星空,他轻触画板。世人不明白,他眼中的光芒不是癫狂。那是最美丽的星光。他望向日葵,他拂画笔杆。世人不理解,他对黄色的爱不是偏执。那是璀璨绽放的阳光。他的蓝黄,他的微笑。世人不知道,他的生命不是无为的祸害。那是永不终结的奇迹。
您好,我是凤炎忻是读书客,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安古索拉(1532年 – 1625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女画家,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对于女性学习艺术依然怀有偏见,女性想要通过艺术创造获得成功、实现目标和理想,宛如天方夜谭!
即使很久以后允许妇女成为艺术学徒,解剖学和人体依然是禁区,安古索拉之所以能够接触艺术,并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出身贵族的父母对她帮助很大。
但是,安古索拉还是不能绘制大型的宗教画和历史画,这也使得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肖像画上。绘制了大量的家庭成员和自己的肖像,使她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相较于其他人在表现人物方便也显得更加轻松自然。
当时,意大利肖像画都比较刻板,人物僵硬,安古索拉创造了自然的人物绘画手法,画真实、自然的人,而非人们想要被画成的样子。
从上面那副画架前的自画像,我们就可以看出,尽管姿态高贵、表情淡然,但她大眼睛中透出的光彩、手中的画笔和精致的作品,都足以表现出这少女对自己才华的骄傲,以及对成功的渴望,无一不体现最真实、自然的自己。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管是女艺术家还是女作家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创造的自我形象是“只像女人”,还是“不像女人”?面对这个问题,安古索拉果断选择了“不像女人”的绘制方法,这大大降低了社会舆论对她的谴责。
值得一说的是,在淡化自己女性特质时,安古索拉更是在“没有女人味”和“像男人”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作为颇具创新精神的肖像画家,安古索拉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追求艺术的性别障碍,而且始终坚持创作、不断突破自我。这股不懈坚持、不断突破的艺术和精神力量,在同时代甚至后人中都很罕见,至今依然值得学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