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穷兵黩武的皇帝有十四个穷兵黩武的读音,因此亡国的有十三。最典型的是秦始皇和隋炀帝。
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三次都失败了,耗尽了财力兵力,激起兵变,最终亡国穷兵黩武的读音。
公元612年穷兵黩武的读音,隋炀帝调集四方之兵113万余人齐集琢郡,号200万;运送粮秣者多一倍,全国农夫,被征服兵役徭役者3百余万,天下骚动。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带领30万5千人攻打平壤,隋军大溃,辛世雄战死。30余万隋军,生还辽东城者仅2千7百人。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之后,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攻打辽东城,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征辽战争,都失败了穷兵黩武的读音。军队内部士兵叛乱,农民起义席卷全国。
当然不是!丝语认为:要判断诸葛孔明主导蜀汉发动“北伐”之战是不是穷兵黩武穷兵黩武的读音,首先就得弄明白什么是穷兵黩武,并且根据蜀汉“北伐”之战的性质,发动“北伐”之战的目的以及这场“北伐”之战对国家、社会和普通百姓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估,才能作出历史的、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穷兵黩武是指不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违反民情民意、好武穷兵,恣意发动战争,其结果通常是国亏财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历来都是兵家不主张和反对的。
那么,诸葛孔明主导蜀汉发动“北伐”之战算不算、是不是穷兵黩武?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1、战争性质刘备是“汉室之胄”,从这一点上说蜀汉属于“汉室”正统,匡扶汉室乃蜀汉本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欺世盗名之嫌,曹魏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蜀汉为了恢复“汉室”讨伐曹魏是“民心”所指,“大义”所向,从某种程度上上说是名至实归,讨伐曹魏之战属于“正义”之战。
2、战争目的荆州和益州虽然土地肥沃,物产相对丰富,但是,毕竟土地和人口资源等有限,不利于蜀汉的长期稳定及发展,而且随着当时蜀汉治下的“政通人和”,这种资源上的不足对蜀汉发展的制约作用也不断体现和日益明显。蜀汉想要恢复汉室,成为真正可以“代表”汉室大统之存在的目的,就必须完成刘备讨伐欺世盗名的曹魏、汉室一统天下的夙愿,这不仅是蜀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是诸葛孔明应该有的责任担当。
3、蜀汉当时面对的国内国际情况“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时蜀汉面对的周边情况是南方已经平定,并且已经外联孙吴,形成与孙吴相互依托和支援的局面;国内更是“甲兵已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呼声及愿望越来越强烈,正是顺应“民意”讨伐曹魏、北定中原的大好时机和时候。
4、战争的规模及对蜀汉国内的影响诸葛孔明先后对曹魏进行过五次讨(北)伐,都是在巩固后防、稳定国内形势、财力完全可以支撑的前提和基础上展开的规模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局部战争,没有对蜀汉国内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因此,说诸葛亮主导展开的蜀汉讨(北)伐曹魏的战争是穷兵黩武没有事实依据,也是站不住脚的,是对那段历史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是误读误解的表现。
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之人可能不知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句话,自汉高祖白登之围后,汉朝对匈奴采取的都是忍让低下态度,用和亲的方式来维持这脆弱的和平,即便如此,匈奴也不定时进入汉朝境内掠夺一番,已经成为新兴汉王朝的心腹大患,高祖、文帝、景帝三代都想消灭这个巨大威胁,奈何开国之初,天下百废俱兴,才一直隐忍不发,文景之治就是为了消灭匈奴而准备,汉武帝时代万里击匈奴就是在实现之前帝王的心愿,还有人认为这是毁了文景之治的基业。
民族自信心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信仰,有了民族自信心那么这个民族自然无往而不利,如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受了百年国耻,至民国时,民族自信心消失殆尽,甚至有人部分大师提出汉字无用论,影响甚大,差点废除汉字,而汉武帝时代,打出了一个民族的血性,给以民族自信心,从此以后这个民族以“汉”为名。
再看看汉武帝时代穷兵黩武的成果吧,东并朝鲜半岛北部,西置西域,南吞百越,北击匈奴,将秦始皇时的中国疆域扩大了近两倍,奠定了汉地基本范围,后世大一统王朝都以是否恢复旧汉故地为硬性标准之一,这种开疆拓土,利在千秋万代之功又岂是简简单单的穷兵黩武可以概括的,而且匈奴威胁巨大,为了彻底杜绝这个威胁,持续用兵,苦了当代人,富泽后代人,也是长远之计。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能与秦始皇并肩的汉武帝并非浪得虚名,又岂非简简单单的穷兵黩武呢。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