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缩写一下“横店三哥六十岁还在横店混?”换个角度想想模仿梅艳芳,三哥不在横店混,他要去哪里混?

模仿梅艳芳:横店群演“扛把子”三哥,六十岁还在横店混,他图的是什么?

从很多横店自媒体的视频中模仿梅艳芳,我们可以看到三哥是常客,尤其是十三视频里的常客,通过视频断断续续的拍他,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他的人生状态。

模仿梅艳芳:横店群演“扛把子”三哥,六十岁还在横店混,他图的是什么?

横店群演三哥年过六十,已是花甲之人,是大多数人退休在家模仿梅艳芳、安享晚年的年纪了。而三哥明显没有这个条件和资本,他打了一辈光棍也没分毫积蓄。根据视频反映的内容看,他应该无儿无女,算是五保户!这样的一个人,你让他不在横店,去哪里混?回农村老家还是再找个居无定所的城市?

模仿梅艳芳:横店群演“扛把子”三哥,六十岁还在横店混,他图的是什么?

横店是他谋生的地方,这里有他的圈子,有和他秉性相似的人,有吵吵闹闹的梦想哥!有愿意接济他的十三等其他横店自媒体朋友,偶尔运气好,还可以接接戏!可以说,横店才是三哥的人生寄托所在地!三哥、梦想哥都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们都居无定所,并擅长用精神胜利法战胜自己,擅长为失败找借口,并以此获得精神满足模仿梅艳芳。

还记得三哥喝得大醉模仿梅艳芳,酒精中毒住院吗?十三哥和上海老板都是医院看他,看望的人是诚心还是逢场作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吃喝有人买单,住院有人付费,可见三哥在横店还是有价值的!

三哥还擅长打嘴仗,好几次扬言要打梦想哥,当然也说过要打其他人!他有打得过别人的能力吗,没有!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一是不自知,二是他倚老卖老!也许,三哥还有演戏的梦想,有梦想的人当然了不起,但是这个梦想需要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

说句难听的,像三哥、梦想哥这类人,既没有过人的本领,又没有学历,连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没有,还不自知。

时不时要靠别人的接济度日,他们可以说是横店的底层之底层,和深圳三和大神做一天玩三天的打鱼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

印度人有个大家都知道的称号叫做“a三”,两岸三地的华人都是这样称呼印度人的,至今很多人说起印度这个国家,都还用“三哥”来戏称。

模仿梅艳芳:横店群演“扛把子”三哥,六十岁还在横店混,他图的是什么?

为什么印度人会博得这样一个似乎有些贬义的称号呢?它到底是什么地方排名第三呢?

模仿梅艳芳:横店群演“扛把子”三哥,六十岁还在横店混,他图的是什么?

上海租界印度警察

模仿梅艳芳:横店群演“扛把子”三哥,六十岁还在横店混,他图的是什么?

很有可能这个“a三”是一个谐音,而不是一个排行称号,而且这个称号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存在了。

当时的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有一些印度人也在为英国服务,当英国人在上海设立租界之后,一些印度人就过来当治安警察,警察的英文称呼为Sir,上海人喜欢在单音节的字前面加一个“阿”,于是这些印度警察就被称为“阿Sir”,在别人听来,上海话的“阿Sir”就如同“a三”,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叫印度人为“印度a三”或“a三”。

印度阅兵仪式上的摩托车载人表演

这个称呼就没有什么贬义,而且可信度还较大,但由于无法进行考证,因此也还有其它的说法。

那就是在冷战时期,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军事实力仅仅屈居于美、苏之后,常年在军事排名上将自己排在第三名;加上印度组织了一个亚非拉不结盟运动,自己当了这个松散运动的领袖,故而认为当时美、苏各为一极,印度是世界第三极。

印度阅兵仪式

故此,印度这个国家就被称为“三哥”,但人们在这样称呼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戏谑的表情。

特别是到了当代,印度人的自豪感无比高涨,简直都要起飞了,不仅在科技、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将自己定位于世界“第三”,还在各方面都和邻国相比,而且感觉都要超出了一大截。

所以,印度人被称之为“a三”,印度国家被称为“三哥”,也就不奇怪了,而且这是一种带有丰富色彩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