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锡先生,上海评弹团原团长杨锡业、有名评弹艺术家、评弹理论家、曲艺评论家、作家、诗人。
吴宗锡是大学毕业生杨锡业,他是名校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学的是经济系,因为他年纪轻的时候,青年时代就喜欢文艺,他那个时候想当作家。那么去读大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说你当作家是好的,但是你当作家是没有饭吃的,只有读了经济有饭吃了,你再去写作当作家,所以他听了父亲的话,就去读了经济系,这样去读的经济系。
他是地下工作者,他是快要毕业的时候,参加了地下党办的“时代学生”,后来就参加了革命,那么他参加革命以后仍旧还是搞文艺,因为他喜欢搞文艺,所以还是搞文艺,和一些同学搞了诗歌社叫“野火”,另外也接受党的任务,专门编了一本文艺刊物叫《新文丛》,和袁鹰、吕林一起编的,自己也在报纸上投稿写一些文章,一直到1949年周恩来提出要上海地下党派些搞文艺的同志去联系组织,戏曲曲艺方面的一些工作,所以到1949年上海要解放了,那个时候地下党文委就决定把他们这些地下党的搞文艺的人,就调去搞戏曲曲艺杨锡业。他那个时候是受了“五四运动”文艺思想的影响,对这些戏曲曲艺在思想上是不看重的。刘厚生说,自己也知道他,他的兴趣是作新诗,他那个时候写了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山那边哟好地方”,非常有名,编成歌了。那个时候不仅他,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搞戏曲,看不起戏曲,就是总理强调要重视,所以(吴)宗锡还是经过说服,服从组织分配。
吴宗锡自言,自己完全为了接受党的任务,在决定分工的时候,他想评弹文学性比较强一点,自己又是苏州人,比较近情,所以他主动提出来,他说自己来联系评弹。这样说起来,他是从不喜欢到喜欢,学校里非但是地下工作者,还是一个青年作家,还写了不少文章,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是他们评弹工作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实际上他联系评弹的时候,上海还没有解放,那个时候,因为已经分工要去搞评弹工作了,所以就进行了调查研究,上海是1949年的5月27日解放的,那个时候领导就要他5月28日就到大中华大陆电台,去组织评弹演员,唱特别节目迎接解放军。所以他28号就到电台,就接触到了评弹的演员,他印象比较深第一个是赵稼秋,接下来就到老的评弹协会,去联系组织了评弹协会的改选,那个时候叫评弹改进协会,那么组织评弹演员学习。他首先认识了潘伯英(评话名家),和他商量要推动说新的东西,那个时候要说解放区生活的节目,那个时候要说解放区,要编长篇不可能,演员也没生活,也不会编。那么潘伯英想了个点子,他说能够团结所有的上海的一些响档来参加的话,他说我们来弄一个《小二黑结婚》的书戏,所以后来就搞了上海评弹第一个表演解放区新的生活的一个作品,而当时时候蒋月泉杨锡业、范雪君、刘天韵、张鸿声、朱耀祥,不少名演员响档都参加演出的,这个作品好像据老一辈艺术家讲,当时可以说是轰动了上海。
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评弹真正热爱、有感情了呢,应该讲是逐步逐步产生感情的,后来看起来,最早还是和评弹演员一起参加治淮,说到治淮,老一辈的老生先曾讲起过,说他们评弹团一成立,就有十八艺人,到淮河工地去参加劳动,当时就是他带领着他们去的杨锡业。那个时候评弹团成立的时候,他还不是评弹团的人,他因为原来是在戏改处,评弹团成立是1951年11月20日成立的,成立了以后,那时他们治淮工作队已经成立了,那么领导决定整个评弹团,跟治淮工作队一起到淮河去,那么他们就到了淮河工地,在淮河工地一共待了三个多月,那个时候真正可以说,是和这些评弹演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直在一起,打成一片,他们对他也开始熟悉了、亲近了;他也和他们之间也建立了感情。
治淮回来他回到文化局,一直到1952年,评弹需要驻团的干部,吴宗锡主动提出来和领导说,他说自己来到评弹团去。讲起治淮,在他看来,经过治淮,他言领导的这个措施是非常正确的,就是让这些演员,当然也包括他们文艺界的人,人生观也有所触动,艺术观、文艺观也有所转变,他甚至于认为这个也是为后来评弹团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很结实的思想基础。起先教育大家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当时都是空的,但是到了淮河以后,真正感觉到眼前这些这么可爱的农民、工人,他们的书里从来没说到过,我们更多的应该歌颂这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了贡献的人、一些劳动人民,所以回到上海以后,可以说有种创作的冲动,一定要把淮河的生活,把淮河的一些民工、工人,写成一个剧本,来表演给上海的观众听,后来就有了一个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个中篇形式有所不同,台上演员不穿长衫旗袍了。要表演工人,原来穿的长衫旗袍当然不合适了,就是穿当时的灰布人民装,包括鞋子,本来上台是穿非常好的布鞋或者皮鞋的,穿了灰布人民装,下面穿这个不合适了,形象不对。那么就主动都穿在淮河时候他们穿的跑鞋、解放鞋,也有听客嫌弃的,说你们怎么穿这样的衣服鞋子上台,但是演员在台上穿这个衣服,觉得非常自豪,觉得我们表演了劳动人民,我们把劳动人民好的优点品质表现出来了。“淮河”的编和演,他认为是完全符合文艺规律的,真正在生活里有了感染,转变了思想感情,有了创作冲动,自发的编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所以演员上台,唱和表演都是充满了感情。当时吴宗锡坐在台下,他也有非常大的感染,演员的眼神都是充满了感情,是一种对淮河这些劳动人民的热爱。
发布评论